人才租房負擔高 八千元起跳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外來人才對於香港的公寓需求十分強勁,但在求過於供下,外來人才搵樓面對不少困難。大灣區5G產業聯盟董事兼副主席黃麗芳指出,外來人才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高、專、優(專才、優才、高才),另一種是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前者通常薪資較優厚,不太擔心留港住宿的負擔問題,惟後者通常薪資不會太高,只有一萬多至兩萬多元左右,因此留港找住宿會有較大困難,而且這一類人數也比較多,這亦是香港搶人才需要處理的地方。

  黃麗芳指出,申請IANG留港的人士,通常只有合租單位或服務式住宅兩種選擇,前者合租租金大約介乎8,000至1.2萬元,惟空間通常較狹窄,每個獨立房間只有百多呎,難以長期定居;如果是後者,則租金可能高達1萬多至2萬元。兩者對於只有一萬多至兩萬多元薪金的外來人才來說,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也有人反映很難儲錢買樓。

  她分享指,有來自外地的朋友為了節省租金或者住大一些,需要去火炭甚至是屯門等偏遠地方租樓住,雖然香港交通方便,但車程及車費也是一大挑戰。因此,有些外來人才索性再住遠一些,走上深圳定居,但這明顯與特區政府「搶人才」提振經濟活力的原意相違背。

  人才公寓更看重環境配套

  張翹楚也認為,對於有意來香港的人才來說,住宿成本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因為他們來港主要是為了工作,希望穩定就業並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會計算在香港生活的成本。雖然有些地方的租金可能較便宜,但如果整體生活成本過高,他們也未必會考慮留下。因此,特別是一些技術專才,他們非常重視成本。張也認為,人才公寓的面積比起學生宿舍需要更大,戶型種類也要更多樣,例如從1房到2房不等。除了靠近工作地點外,周邊是否有合適的國際學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參考內地產業園 凝聚人才社區

  至於北都建設人才公寓,黃麗芳認為政府可以參考內地的產業園模式,創造一個完整的就業市場,「如果是住在北都,但依舊去中環金鐘返工,那不如繼續住在深圳」。政府應考慮如何不讓北都區的人才公寓「孤零零」,也應該劃出公共空間讓人才之間有更多交流,凝聚出一個人才社區。不過黃麗芳提到,不少外地朋友均向她反映香港的優勢在於融資能力、資訊流通以及法治制度,加上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以及港英管治時期背景,對外來文化及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能面向國際市場,而香港本身也有舉辦不少活動吸引外國人來港,外來人才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國際市場,所以他們願意留在香港發展。

  因此,黃麗芳指出,其實香港有不少學生宿舍存在一定空置率,政府及各界可以協調把這些空置的宿舍租給外來人才,如果是雙人房則可以家庭形式租出,以減輕外來人才的租金負擔;而市區亦有不少三四線酒店,她提到整幢推出招租後,一般一至兩個月內都會完全租出,因此業主把整幢酒店改裝也是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