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所長/港區代表:善用香港優勢 為國家發展做出新貢獻

  圖: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代表們積極發言。\中通社
  圖: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代表們積極發言。\中通社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特區代表團昨日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參加審議。會議上,有21位代表積極發言,共謀香港與國家共同發展的新篇章。有代表認為,人工智能將成為國家和香港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希望香港未來能夠緊密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國家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有代表強調文化產業的發展,提議將香港打造成中華文化的「金融港」和「出口港」。

  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身兼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玉如發言時提到,日前剛發布及由科大領導研發的本港首個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標誌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邁出關鍵一步,可預見人工智能將成為國家和香港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她指出,科大人工智能研究並不局限在計算機學科,還廣泛分布於生命科學、化學、生物工程、金融管理等領域,推動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同時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為未來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她希望香港能夠緊密配合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國家整體發展藍圖,在國家新一輪戰略布局中,香港應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為國家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指出,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均得到顯著的提升和成就。例如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成功破圈,用年輕人喜愛的方法傳播中國神話故事,同時推熱了中國的旅遊景點。最近的《哪吒2》更創下票房歷史,打破了以美國荷里活價值觀為主導的說故事方式,成功以工匠精神,中國故事和哲學感染世界觀眾。

  霍啟剛認為,在「十五五」規劃中,香港可以用「文化+」的理念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作出更多貢獻,包括以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支持文化企業的融資;鼓勵更多文化企業來港設立辦事處,更以香港國際橋樑的傳統優勢,實現中國文化抱團出海等,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以相輔相成,把香港發揮成中華文化產業中的「金融港」和「出口港」。

  倡推動跨境低空飛行運輸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在會上強調,希望能夠促進香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創科發展,以及加強兩地創科合作、優勢互補。人工智能是兩地共同關注的前沿領域。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位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等。冼漢迪建議設立國際人工智能評測認證中心,對AI模型、晶片等開展權威評測,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又建議設立「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提供開源技術培訓與國際合作項目,吸引全球青年工程師短期交流,促進技術共用和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冼漢迪建議,將河套合作區納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探索跨境飛行協同管理機制,試點「一區兩園」專屬低空飛行走廊,推動跨境低空飛行運輸,驗證技術可行性與監管適應性。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發言時表示,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關鍵節點召開,意義重大。政府工作報告以詳實的資料和堅定的步伐,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守正創新,為世界注入新活力,是一份增強信心、凝聚力量、拚經濟、謀幸福的報告。

  陳曼琪說,報告其中一個亮點是支持港澳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針對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她建議,香港應配合國家辦好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召開30周年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遞中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新時代婦女事業高品質發展理念與成就。另外,她又建議香港成立獨立的國際法治指標研究中心,研究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東盟等地區的法律和案例,為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法治保障。\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