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特朗普將主導「弱美元」戰略嗎?\李靈修

  圖:特朗普執著於提高關稅,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勢必導致本國貨幣升值,這與其追求貿易收支平衡的理念相衝突。
  圖:特朗普執著於提高關稅,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勢必導致本國貨幣升值,這與其追求貿易收支平衡的理念相衝突。

  本專欄常講目前香港最大挑戰是「港匯高估」,即實體經濟難以支撐匯率高企。其實對美國來說,「美匯高估」何嘗不是一個甜蜜負擔。如今白宮面臨的財政貿易雙赤字問題,也都與強美元息息相關。如此看來,特朗普的確存在主動尋求美元貶值的動力。自特朗普1月20日正式擔任美國總統算起,美匯指數累計跌幅已接近5%。這與競選期間,市場熱炒「特朗普交易」時推升美元的情形大相徑庭,令人側目。甚至有野村證券分析師認為,特朗普政府有意引發一場「溫和衰退」,從而推動美聯儲繼續降息。

  美貿易逆差破紀錄

  2023年以來,美國經濟率先擺脫後疫情時代的疤痕效應,在高息環境下展現出強大韌性。2023-2024年,美國實際GDP連續兩年保持2.8%-2.9%的水平。在這段時間裏,「美國例外論」的說法甚囂塵上。樂觀情緒映射在外匯市場上,持續推動美匯指數攀升,即便去年9月聯儲開始降息,美元仍保持升值勢頭。特朗普勝選後,美匯指數更是一度漲至110高點。不過,美匯高估並不符合特朗普政府的利益。最新統計顯示,美國1月份商品貿易逆差初值,從去年底的1220億美元擴大至1530億美元,創出新的歷史紀錄。這背後固然有居民趕在關稅增加前「囤貨」的誘因,但強美元的確也為消費者提供了雄厚的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執著於提高關稅,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勢必導致本國貨幣的升值,這又與其追求貿易收支平衡的理念相衝突。

  事實上,早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他就多次指責其他國家操縱本幣相對美元貶值,損害了美國的出口能力。去年競選期間,特朗普也曾抱怨過,強美元讓製造業企業逃離美國。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可能,在維護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的同時,又能讓美元持續貶值、減輕美國貿易與財政負擔?

  抵銷關稅負面影響

  《海湖莊園協議》計劃就是在此背景下,由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提出的。米蘭認為關稅帶來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可以被貨幣貶值所抵銷,從而確保美國國內通脹風險可控。按照這個邏輯,關稅政策可以與匯率調整相結合,以增強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同時增加財政收入。

  在米蘭看來,美國政府並非無力調整匯率,而是缺乏相應的政治意願,特朗普或可考慮以升級關稅戰做威脅,迫使貿易夥伴國的主權貨幣相對美元升值。《海湖莊園協議》計劃不僅希望推動美元貶值,更打算藉此重塑全球金融秩序。

  上述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彼時美國與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達成協議,五國政府聯合在外匯市場上採取一致行動,大量拋售美元的同時買入非美貨幣,從而改變市場上美元與其他貨幣的供求關係,達到美元貶值的目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美國是否還能如此「為所欲為」尤待觀察。畢竟作為第三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已經儲備足夠的反制措施應對貿易戰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