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透視/大國之大 在於人心\鄭曼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含新量」十足,出現很多新提法、新表述。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章節,特別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繼中共十九大報告後,「社會心態」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誌着該項課題已然完成從政策研究向政府實務的推進落地。
聯想到當前輿論場中出現的一些虛驕浮躁的雜音,特別是去年在一些地方發生的極端傷人事件,此番首次將社會心態納入公共治理的實踐,顯然有其政策深意,表明中國的社會治理正經歷從「管行為」到「治心態」的範式變革,希望通過構建一套「精神基建」體系,為現代化進程鋪設心理韌性軌道。
國民心態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國崛起的終極較量,不僅是經濟體量與科技實力的比拼,更是國民心態成熟度的無聲角力。能否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來看待自身與世界,對於一個曾有過無限榮光,也經歷過近代屈辱,如今又重新走在復興路上的民族來說,是一個沉甸甸的時代命題。必須承認,深重的創傷記憶某種程度上造就了部分國人矛盾的文化心理:既在器物制度層面仰視西方現代性,又在道德價值層面維持對傳統文化的倔強守護;既渴望融入世界體系,又警惕文化殖民的侵蝕。很多時候呈現出歷史包袱與時代焦慮的複雜交織,甚至導致一些非理性的極端事件出現。
但其實,大國之大,往往不在於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於法治精神之強健、文化自信之強韌、價值引力之強大。大國強盛之本,終究在於人心。當今國際格局「東升西降」,新舊力量此長彼消,中國已進入與世界深度互動的階段,唯有涵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才能具備「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從容,以客觀、冷靜、開放、包容的態度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正如王毅外長7日在回答外媒提問時所說,「人心的交融,是打破隔閡的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近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在社交平台上與外國網友「嘮家常」,還是在街頭巷尾與免簽政策下湧入的「背包客」打交道,不少國人正逐漸習慣以更舒展的姿態,完成從「他者凝視」到「主體對話」的精神蛻變。
有人說,當中國這尊文明重器在復興的窰爐中淬煉,國民心態的塑造恰似製瓷:以自尊自信為胎土,以理性平和塑筋骨,以積極向上施釉彩,必定可以氤氳出溫潤如玉、堅若磐石的精神氣象,在世界的聚光燈下,展現一個古老文明破繭重生的真正風骨──光而不耀,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