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專家熱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世界增信心力量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多國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穩健務實、科學合理,釋放出中國經濟不懼風雨、迎難而上,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鮮明信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帶來更多信心與力量。

  「全球都在關注中國兩會,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德國不來梅大學經濟學教授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說,「在我看來,今年中國將這一目標設定在5%左右科學合理。」

  英中商業發展中心主席約翰·麥克利恩認為,中國將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表明儘管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仍有信心實現經濟穩健增長。

  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料進一步回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海外受訪人士認為,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體現中國保持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轉型的理性考量。

  巴西智庫「觀中國」發展總監佩德羅·斯廷哈根表示,增長目標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引。中國不僅重視經濟增長速度,也在努力提升增長質量,積極推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社會包容性等方面的進步,使經濟發展更加平衡、更可持續、更具韌性。「中國正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前行。」

  日本無限合同會社首席經濟學家田代秀敏表示,隨着中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有望進一步回升。

  阿根廷社會學家馬塞洛·羅德里格斯認為,中國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基於對本國國情的客觀分析和對國際形勢的現實評估,相信中國將同以往一樣,能夠實現預期目標。

  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於較高水平。在當前內外環境仍然複雜嚴峻,特別是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情況下,中國設定這樣的增長目標,有現實的考量,更有堅實的底氣。

  中國經濟發展具諸多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發展具備諸多有利條件,是設定這一增長目標的強大基礎。埃爾斯納認為,中國經濟體系具有強大韌性,包括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體系、迅速崛起的科技企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等,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在肯尼亞經濟學家詹姆斯·希克瓦蒂看來,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內需潛力是其設定經濟增長目標的重要支撐。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中國內需市場將持續擴大,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設長期目標確保經濟發展穩定持續

  面對複雜局面和多重挑戰,政府工作報告亮出一攬子政策工具: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擬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中國政府在經濟治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和強大能力。政府通過有效的政策調控和市場監管,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機制引導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和發展質量。」希克瓦蒂說。

  馬來西亞智庫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執行董事翁忠義注意到,與一些西方國家政策容易受選舉周期影響而缺乏連貫性不同,中國的經濟政策框架具有目標指引、持續實施的特點,政府通過設定長期戰略目標來引導資源配置和市場預期,確保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