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彰顯強勁韌性 多面協同發力成果豐碩 內地首兩月出口逾3.8萬億 創同期新高

●有專家認為,隨着新興產業發展和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中國外貿有望延續結構優化趨勢,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圖為山東煙台港。 資料圖片
●有專家認為,隨着新興產業發展和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中國外貿有望延續結構優化趨勢,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圖為山東煙台港。 資料圖片

  據中國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2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3.88萬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3.4%;進口2.66萬億元,同比下降7.3%。有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中國外貿在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展現出強勁韌性,其背後是產業升級、市場多元化及政策協同發力的綜合成果。未來,隨着新興產業發展和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中國外貿有望在波動中延續結構優化趨勢,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暢 北京報道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前2個月各地各部門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中國外貿運行總體平穩。今年前2個月較去年同期少了2個工作日,剔除不可比因素影響後,進出口增長1.7%,充分體現了中國外貿發展的韌性。

  首兩月進出口增長1.7%

  東盟、歐盟、美國和韓國為中國今年前2個月前四大貿易合作夥伴。其中,第一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和中國雙邊貿易規模達到1.03萬億元,同比增長4%,佔同期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8%,並連續12個月保持增長;歐盟與中國雙邊貿易規模保持平穩,為8,333.4億元;美國與中國雙邊貿易規模為7,336.7億元,同比增長3.5%。

  東盟續成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奇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東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得益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持續落地,以及中國——東盟產業鏈深度融合,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中間品和機電設備增加,支持區域內生產網絡協同發展。此外,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規模3.33萬億元,雖同比略降,但出口增長2.4%,表明新興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依然穩定。

  高端製造領域持續突破

  從具體商品看,中國外貿結構繼續優化。期內出口機電產品2.33萬億元,增長5.4%,佔出口總值的60%。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 2,176.8億元,增長11.7%;集成電路1,804.4億元,增長13.2%。吳奇聰指,數據反映了中國在高端製造領域的持續突破。半導體自主化進程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球領先,疊加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共同推動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與此同時,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8.2%,進一步印證中國外貿正從「量」向「質」轉型,產業鏈升級成效顯著。

  前2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3.69萬億元,同比增長2%,佔同期中國外貿總值的56.4%。其中,進出口高技術產品6,240億元,佔同類產品進出口總值的49.3%。

  以美元計價中國1至2月出口同比增長2.3%,進口同比轉為下降8.4%。至於貿易順差為1,705.2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423.5億美元。

  3月進出口料雙位數增長

  據路透社引述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表示,隨着美國加徵關稅措施陸續生效,其影響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逐漸顯現,除非中美達成相關協議。另一方面,如果消費和民間投資不能出現強於預期的反彈,進口很可能在今年保持疲軟。不過,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認為,春節效應及少兩個工作日影響了進出口數據;而進口跌幅較大主因鐵礦石價格同比大跌兩成,預計3月進出口有望實現雙位數增長。

  國盛宏觀團隊預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速可能在5%左右、韌性仍偏強,但全年出口走勢在特朗普關稅衝擊下不確定性較大。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加劇,個別國家揮舞「關稅大棒」,擾亂國際貿易秩序,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嚴峻形勢。但經濟全球化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全球貿易合作不可阻擋,中國完全有信心、有底氣穩住外貿基本盤,推動貿易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