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故鄉的山歌

  ●羅大佺

  在四川洪雅縣牟河壩的山坳裏,藏着我魂牽夢繞的故鄉。那裏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卻有着童年記憶裏動人的旋律,那就是山歌。山歌又叫民歌,是農人根據生活和情感的需求,自編自唱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謠。山歌質樸,一如田地裏的泥土;山歌悠揚,亦如山谷間潺潺的溪流。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山歌滋潤了鄉村孩子乾涸的心田。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牟河壩的山林,薄霧縈繞在田野山谷,山歌便在那裊裊炊煙中響了起來。「太陽出來照牟河,牟河壩上姊妹多,姊妹多來好吃酒,弟兄多來好唱歌。」這是村裏一位愛唱民歌的婦女,揹着背簍,拿着鐮刀,走在去給牛兒割草的路上,邊走邊用飽含深情的嗓音,唱着對土地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歌聲裏的喝酒是指婚宴喜酒。山歌是農人在生產生活和民俗風情中提煉的口頭文學作品。每一首山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曲旋律都有着別樣的情感,農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歌謠。「三個石頭三股樁,單人獨馬到這方,三月兩月慣熟了,豇豆子開花結成雙。」這是一位大山的孤女,於舊社會流浪到牟河壩,和當地一位小伙結了婚,用歌聲表達着對這片土地的眷戀。

  午後的陽光灑在故鄉的山坡上,金黃的稻田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年輕的後生們在田間地裏勞作着,一邊揮汗如雨,一邊放開嗓子唱着山歌。「好久沒到這方來,這方的涼水長青苔,吹開青苔喝口水,一朵鮮花衝起來」「大田大壩丘連丘,田裏的稻穀蔸連蔸,心想與妹結個伴,又怕人家在前頭」「手捉秧苗栽水田,低頭就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稻),退步原來是向前」「什麼上樹一身黑?什麼下地一身白?什麼身穿套馬褂?什麼又穿豆綠色?老鴰上樹一身黑,白鶴下地一身白,鴉雀身穿套馬褂,畫眉子又穿豆綠色」「陽雀叫喚嘴朝天,唱一個山歌戲神仙。玉皇爺請我吃早飯,張果老請我坐上邊,何仙姑提壺把酒敬,呂洞賓見我忙裝煙」「十七十八把歌迷,黃金難買少年時。三十四十人老了,再不唱歌後悔遲」……山歌唱着對愛情的追求,對豐收的期待,對家鄉的讚美,對生活的嚮往。農人的山歌聲高亢激昂,在田野山谷裏悠揚地迴盪着,與鳥兒的啼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田園生活畫卷。農人在歌聲中挺直了腰桿,忘去了艱辛,手中的秧苗栽得更快,手中的鋤頭揮動得更加有力。山歌成為故鄉土地上最鮮活的精神食糧。

  故鄉的山歌,承載着故鄉的歷史,傳承着故鄉的文化,訴說着故鄉的故事。那些歌詞雖然簡單,卻蘊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那些旋律雖然質樸,卻能震撼人心,催人上進。故鄉的山歌聲中,年少的我,懂得了什麼是堅韌,什麼是樂觀,什麼是熱愛生活,逐漸長大成人。

  如今,離開故鄉牟河壩已有32年。城市的喧囂中,故鄉的山歌依然在我的腦海中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