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或以上人口缺碘 食安中心建議吃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對維持正常的甲狀腺功能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十分重要。衞生署的調查顯示,香港15歲至84歲人口的整體碘攝取量不足,35歲或以上人口更出現輕度缺碘,食安中心建議市民在膳食中加入高碘食物,包括藻類、海鮮、蛋類及奶類等,而一碗200克的韓式紫菜湯麵及中式紫菜湯,碘含量已相當於世衞建議每人每日150毫克碘攝取量的97%及111%。
嚴重缺碘或致「大頸泡」
食安中心顧問醫生(社會醫學)(風險評估及傳達)張勇仁昨日表示,碘攝取量不足或過多均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根據世衞建議,6歲至12歲兒童每日碘攝取量應為120微克,青少年及成年人應為150微克,孕婦或授乳婦女應為250微克,但衞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未有服用含碘補充劑的孕婦及授乳婦女,以及15歲至84歲人口整體,存在碘攝取量不足問題,其中35歲或以上人士更屬於輕度缺碘。張勇仁相信,是因為35歲或以上組別的人士食得比較「雜」,未攝取足夠的碘質。
食安中心在2023年底收集了296個預先包裝和非預先包裝食物樣本,該中心科學主任(營養標籤)林伏波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幾乎全部純藻類食品每100克含超過600微克的碘,其次是水生動物(魚類除外)及其製品。
張勇仁建議市民保持健康均衡飲食,在膳食中加入碘含量豐富的食物,選擇小食時,可以考慮富含碘的食物,例如即食紫菜、烚鵪鶉蛋等。在烹飪方法上,他建議減少使用煎炸方法,多選用蒸、煮等方法,避免攝入過多油和鹽。他提醒,雖然一般人不會出現碘攝入量過多的情況,因為過多的碘可透過尿液排出,但患病或有甲狀腺問題者應就碘的攝入量諮詢醫護人員,「有甲狀腺問題的人要留意,攝入過多碘,可能會出現甲狀腺激素過高或過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