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 鄭雁雄出席 代表積極建言 提升灣區創新力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昨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舉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出席。共21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在會上發言,多位代表從文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法治建設、民營企業等不同範疇,分享在相關領域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以及深化有關方面國際交往合作的建議。他們表示,香港在相關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和發展潛能,相信未來能為國家有關方面的建設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柴婧、敖敏輝 兩會報道
霍啟剛從文化體育的角度,談到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規劃中的積極角色。他強調,香港要善用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支持文化企業在港融資,鼓勵他們來港設辦公室,同時用香港國際橋樑的傳統優勢實現中國文化出海,讓文化事業和產業相輔相成,把香港建設成為中華文化產業中的金融港和出口港。體育方面,就建議香港發展總部經濟,為國家體育強國建設貢獻香港的力量。
倡高校多設跨學科課程
朱葉玉如表示,人工智能將成為國家和香港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香港高校可以開設更多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將人工智能研究與生命科學、化學、生物工程、金融管理等領域聯繫起來。同時隨着國際形勢變化,愈來愈多的國際頂尖人才有意回流發展,香港高校可以抓住歷史機遇,為國家匯聚全球頂尖人才,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梁美芬表示,香港是世界唯一中英雙語作法定語言的普通法管轄區,加上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要落戶香港,未來香港可培養一批「國際說客」,為國家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應對國際紛爭、參與國際談判。
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更好發展,她建議香港應將自身法律、金融等優勢跟內地其他城市共享,而深圳在高科技發展於全球名列前茅,期待港深雙方都能夠拆牆鬆綁,幫助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灣區。
建議設國際AI評測中心
冼漢廸表示,人工智能是兩地共同關注的前沿領域,香港希望與內地形成更緊密合作鏈,故建議設立國際人工智能(AI)評測中心,對AI模型、芯片等開展權威評測,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
吳秋北表示,內地定向培養人才效率高,直接解決就業問題,希望香港藉助內地職業培訓資源,推動建立大灣區職業資格互認機制。基層勞動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產業進步中堅力量,支持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黃冰芬建議由民企擔任先鋒、央企提供堅實的資本支撐,攜手併船出海,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能為大灣區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黃錦良表示,香港要通過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適應新興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同時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力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李聖潑表示,香港人才集聚高地的建設,可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未來產業,通過前沿技術實現全面協同的重要支點,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共享發展機制,各城市可結合城市需要、產業需要、技術需要,聯合研究和制定人才引進計劃,其中,香港可以發揮優勢,引進更多國際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