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臨汾 洪洞大槐樹下尋根

●大槐樹「根」字壁。
●大槐樹「根」字壁。

●大槐樹根雕大門。
●大槐樹根雕大門。

●興唐寺瀑布。
●興唐寺瀑布。

●遊客在大槐樹「根」字壁前打卡。
●遊客在大槐樹「根」字壁前打卡。

●《大槐樹移民》實景演出。
●《大槐樹移民》實景演出。

●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
●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

●廣勝寺三絕之一《趙城金藏》。
●廣勝寺三絕之一《趙城金藏》。

●廣勝寺三絕之一元代壁畫。
●廣勝寺三絕之一元代壁畫。

●廣勝寺三絕之一飛虹塔。
●廣勝寺三絕之一飛虹塔。

●「金蛇起舞·巳巳如意」元宵節文藝活動展演。
●「金蛇起舞·巳巳如意」元宵節文藝活動展演。

  一棵滄桑的老槐樹聞名華夏,一曲《蘇三起解》傳唱九州,一座琉璃飛虹塔享譽寰宇,一部《趙城金藏》書寫千古傳奇……這裏文物古跡燦若星辰,旅遊景點星羅棋布。這裏古稱「神聖之邦」,《中國歷代名人詞典》所列的26位遠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能在這裏找到活動遺跡。這裏孕育的根祖文化,與丁村文化、陶寺文化、堯文化、晉文化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走遍天涯,洪洞是家。這裏就是全國文化大縣、旅遊名縣,億萬華夏兒女魂牽夢繞的華人老家、根祖聖地——山西洪洞。●文:楊奇霖 田青松 張春茂

  尋根大槐樹

  大槐樹下,有一首婦孺皆知的民間歌謠: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著名作家李存葆在他的散文《祖槐》中寫道:「我乃山東五蓮人氏,兒時,卻不知有五蓮而先知洪洞。在村裏,李姓只有近支三家,屬外來戶。在我牙牙學語時,祖母就曾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哼唱這樣一首歌謠」。

  這首民謠傳唱了600年,不管是身處祖國的天南地北普通百姓,還是客居異國他鄉的遊子,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這首民謠存在和傳唱。

  「在中國兩千多個縣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數山西洪洞了。」這就是李存葆筆下的洪洞。

  「大槐樹」是老家的代名詞,也成是億萬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地方。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洪洞縣城內,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景區由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板塊組成,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

  走進洪洞縣大槐樹景區,遊人川流不息,他們操着不同的口音,說着各地的方言,對大槐樹卻是一樣的敬畏和虔誠。來到這裏,情景劇《大槐樹移民》是眾多遊客必看的內容,他們坐在四周的看台上,悲壯的明代大移民在實景演出中拉開帷幕……

  據文獻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山西先後共計移民18次,涉及1230餘個姓氏,由這裏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百萬計。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600年來,大槐樹後裔輾轉遷徙,繁衍生息,遍布全球。如今,洪洞大槐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在情景劇演出中,遊客坐在大槐樹旁的台階上,他們神情專注,在觀看張貼告示、宣布移民政策、繩索捆綁、官兵押解、跪拜大槐樹、含淚惜別等環節中,不少遊客情不自已,跟着「劇情」一起感慨,一起落淚,感歎先祖移民的心酸和不易。

  自1991年起,每年4月1日至10日舉辦以「祭祖」為主題的節慶活動,以清明節為主祭日,至今已成功舉辦了34屆。每年數以萬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雲集於此,共祭移民先祖,共話同根親情。

  「從小時候記事起,就聽老人們代代相傳,我們的先祖是從大槐樹移民到山東的。雖然經過了600年的風雨滄桑,但看到景區上演的《大槐樹移民情景劇》《鐵鍋記》等情景劇,想像着先輩們當初移民的苦難,眼裏不由得酸酸的,澀澀的。」在大槐樹景區參觀的山東濟南遊客張修成說,「來到洪洞,槐鄉父老的熱情讓我感到親切,在我心裏,大槐樹就是先祖的根,洪洞就是心中的老家。」

  如今,洪洞大槐樹已經成為億萬華夏兒女心目中的「華人老家」「尋根故土」「祭祖聖地」和「心靈棲息地」。

  幸福在「老家」

  洪洞素有「水包座子蓮花城」之美譽,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小麥單產最高縣、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曾榮獲「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是海內外華人心目中「家」,血脈中的「根」。

  近年來,洪洞縣立足縣域實際,積極推動「文旅+」戰略,通過「旅遊+美食」業態,「旅遊+文化」業態,「旅遊+賽事」業態,「旅遊+低空」業態,「旅遊+研學」業態,將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向縱深發力,不斷延伸產業鏈,催生新業態,創造新價值,極大地滿足廣大遊客的吃、住、行、遊、購、娛等要求,為廣大遊客營造良好的旅遊體驗。

  洪洞挖掘出了蒸飯、餑糕、麻托、熏雞、羊湯等120餘種特色小吃,建設了4個城區名優小吃城、3個鄉鎮小吃街,設置了統一標識的200餘輛小吃車,打造了融合城、街、店、櫃、車為一體的「五態融合」模式,遠近聞名的「洪洞重八席」也從昔日的帝王家宴「飛入」尋常百姓家,可滿足不同遊客「胃口」;在洪洞小吃城外,老家洪洞縣域商業建設形象店及15個鄉鎮農文旅特優產品旗艦店200餘種產品供遊客挑選、購買;在全縣酒店、餐飲、旅行社、景區、公交站、高鐵站、客運站、高速服務區等各類場所,懸掛擺放「全域旅遊地圖」和「美食地圖」,覆蓋掃碼「洪洞文旅」,提供細心周到的「旅遊滿意在洪洞」服務,並推出家宴、家居、家閒、家藝、家學、家禮、家養、家景八大「家」主題系列文旅產品,打造了4家星級酒店、300餘家民宿民居、鄉村酒店,500餘種文創產品和農特產品。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對涉旅部門開展服務提升培訓,為「華人老家」溫暖服務再添奔湧動能。

  洪洞縣文旅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洪洞縣深入實施「1255」戰略,結合「走遍天涯·洪洞是家」全域旅遊品牌、「溫馨老家」營商環境品牌,構建「旅遊+產品+小吃+營商環境」品牌矩陣,持續推動農文旅康養研深度融合,積極打造「流量密碼」,厚植「老家」文化底色,持續提升「老家洪洞」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下一步,將圍繞「提質創新、做響品牌、轉化流量」,聚焦「吃住行、遊購娛、研學演」,全力打造「玩得好、留得下、帶得走、記得住」的尋根之旅。

  相約老家,相約洪洞。來一場不見不散的尋根之旅,來一場不醉不歸的神奇之旅。展翅騰飛中的洪洞老家,迎接着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遊覽觀光,也迎接着億萬古槐後裔回家尋根問祖。

  打卡廣勝寺

  霍山頂上,有座享譽寰宇的琉璃寶塔。隨着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出圈,作為遊戲取景地之一的洪洞廣勝寺,再一次引起世人的關注,迎來了遊客高峰。

  廣勝寺位於洪洞縣城東17公里的霍山南麓,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的佛教聖地。這裏有全國四大名塔之一的琉璃飛虹塔,有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趙城金藏,有被譽為「華夏瑰寶」元代戲曲壁畫,有天下奇觀唐代左右扭古柏。這裏山清水秀、古柏蒼翠,飛虹塔聳入雲端,霍泉噴湧而出……這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美景,吸引着眾多海內外遊客。

  廣勝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廟三組古建築組成,布局嚴謹,造型別緻。飛虹塔是景區內的標誌性建築,塔身琉璃鑲嵌,俗稱琉璃塔。據修碑誌記載,此塔始建於唐朝,後因元時大地震毀壞,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落成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

  「一塔玲瓏駕碧空,滿山翠柏起秋風,雲生寶殿常僧定,咫尺虛彌未許通」。數百年之後,我們仍能從明代詩人王翰所作的詩裏感受寶塔的巍峨。

  廣勝寺景區是洪洞的代表性景區,洪洞縣委、縣政府抓住首款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上線契機,積極打造「跟着悟空遊洪洞,旅遊滿意在洪洞」口碑。同時,持續整合洪洞大槐樹、蘇三監獄、中鎮興唐文化園等景旅遊資源,形成了「1+N」文旅項目發展體系。

  走進老家洪洞,系列旅遊開發建設工程順利推進:大槐樹景區二期、見賢里·華人老家特色街區建設如火如荼;三條鄉村公路建設深入推進,以5個A級景區為主軸,東線古建遊、西線文化遊、南線休閒遊、東北線康養遊、中線紅色文化遊和「三月三」習俗遊的旅遊線路大體系初步形成;興唐寺中鎮文化園、大槐樹移民文化博物館、霍太山廣勝寺文化景區加快建設……

  在洪洞,一個多個景區串聯,全域旅遊框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