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尊楗閣刻石:東漢隸書,斯為之首

●東漢摩崖刻石何君尊楗閣刻石。
●東漢摩崖刻石何君尊楗閣刻石。

●何君尊楗閣刻石拓片,既有篆書的古雅,又見隸書的方勁。
●何君尊楗閣刻石拓片,既有篆書的古雅,又見隸書的方勁。

  何君尊楗閣刻石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東漢摩崖刻石,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這塊刻石上共刻7行52字隸書,記錄了蜀郡太守何君修築棧道的事跡。

  碑刻以篆書中鋒行筆為基礎,線條圓勁古拙,字形方扁參差,橫平豎直,波磔不顯,體現了早期漢隸的簡樸風格。其「以篆作隸,變圓為方」的筆勢,布局疏朗自然,既有篆書的古雅,又見隸書的方勁。宋代金石學家洪適稱其「東漢隸書,斯為之首」,並讚其「字法方勁,古意有餘」。

  劉興亮說,何君尊楗閣刻石的發現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刻石自東漢刊刻後,歷代書籍對它多有著錄,但原石一直不見蹤跡,南宋時期曾為人發現並記載,後又隱沒山野,只有拓本流傳於世。明清時期,學者們一直尋訪不斷,但都無果而終。直到2004年3月,兩位四川滎經縣的小學教師在游泳時,偶然看到河邊峭壁上竟刻有文字,才將已失蹤近千年的何君尊楗閣刻石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見證,這塊刻石揭示了漢代西南地區的商貿與文化交流網絡,亦印證了漢代對西南邊疆的開發,反映了中央政權與巴蜀地區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