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代表:革新人才培養機制 辦學拒急功近利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香港文匯報記者韓毅  攝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香港文匯報記者韓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冀萍 兩會報道)「育人方式變革的一小步,就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一大步。」3月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建議革新人才培養機制,從停不下來「掐尖」辦學的急功近利,回歸孩子健康成長,按照規律辦學的良性軌道上。

  結合重慶實踐和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的探索,劉希婭分享道,保證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重慶堅持黨建統領,保障政策從「第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的貫通協調,通過在全國率先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貫徹落實「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結合「數字重慶」推行「教育入學一件事」等舉措,讓中小學的教育政績觀和不良教育教學行為得到較好改善。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獲選為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典型案例並在全國推廣。

  堅持以孩子健康發展為突破口

  「沒有健康底色的教育是殘缺的。」劉希婭介紹,堅持健康第一,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謝家灣學校堅持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突破口,立足課程改革,讓學生每天擁有30%的時間進入實踐性探究性學習,同時保證每天運動兩小時,睡眠10小時、零補課,零周考零月考。「我們首屆初中生畢業了,90%以上的孩子都是A。」

  針對革新人才培養機制,劉希婭提出三點建議,深入推進中小學學習生態的改良、完善創新人才的識別和培養機制、加強基礎教育的對外交流和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