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打造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地級市新引擎









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山西臨汾這座資源型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站上歷史舞台。作為晉南地區重要增長極,臨汾市錨定「三個努力成為」目標定位,通過構建板塊經濟、縣域經濟、園區經濟「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實施「六大專項行動」,走出了一條具有臨汾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2024年,臨汾市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快進、穩中提質,呈現「快、優、實」的特點。8項主要經濟指標有7項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前列,其中,5項指標增速排名全省第一,2項指標增速排全省第二。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的背後,是這座千年古城煥發的時代新活力。 文:楊奇霖 安月琦 攝:閆銳鵬
板塊協同: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堯都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內,字節跳動的數據標注員張楠正專注地處理着屏幕上的信息流。「這裏既有古城的文化底蘊,又有前沿的科技氛圍,工作環境獨一無二。」
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上,騎行愛好者李先生指着遠處的雲丘山感歎:「十年前這裏還是荒山,現在成了國家5A級景區,每年吸引無數遊客。」
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焦化企業技術總監趙業明站在潔淨的廠區中介紹:「過去焦化廠煙塵瀰漫,現在採用全球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廢氣回收率超九成,廠區甚至能聞到草木清香。」
……
一組組畫面、一個個場景背後是臨汾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更新,經濟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增強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臨汾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形地貌、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比較優勢,謀劃並實施沿汾、沿黃、沿太岳「三大板塊」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規劃。
沿汾板塊加快布局新興產業,成功引進百度、字節跳動、北京優炫等一批知名數字經濟標桿企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全市佔比提升到2/3以上;穩步發展現代農業,建成黃河金三角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平台,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政策鏈「五鏈耦合」效應顯現。
沿黃板塊推進農旅結合、文旅融合。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主線全線貫通,鄉寧雲丘山、吉縣壺口瀑布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連續舉辦三屆「大河論壇·黃河峰會」,搭建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台;持續壯大新能源、儲能和清潔用能產業,一批新能源項目竣工投產,天然氣開發項目強力推進。
沿太岳板塊「騰籠換鳥」。安澤藺鑫170萬噸大機焦項目竣工投產,翼城閩光高性能碳負極材料、臨汾染化集團新型染料遷建浮山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實施,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澗河工業園區獲批全省首批化工園區,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資源集約、效益集成態勢加速形成。
臨汾通過產業加速轉型做大園區經濟,通過園區經濟壯大支撐縣域經濟,通過縣域經濟聯動發展支撐板塊經濟,通過板塊經濟帶動提升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具有臨汾特色的區域經濟體系。
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崛起內生動力
市區河汾一路跨鐵路橋、環城南路與鼓樓南大街三岔口、五一路快速通道等工程完工通車,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五一路、解放路、向陽路、貢院街、財神樓街「靚城提質」,讓城市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街區口袋公園相繼投用,實現了從「有」到「好」的提質升級;
各縣(市、區)紛紛啟動實施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程……
臨汾市高標準謀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改善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努力推動住建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以高品質城市建設、高品質城市生活為基本內涵的城市「雙品質」建設讓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新的魅力。
「中心城區寸土寸金,我們利用近200畝土地打造街心公園、口袋公園。街區設置了很多微地形,合理配置喬、灌、花、草等植被,『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實現不同季節觀花、觀果、觀葉、觀桿、觀色的組合,打造城市氛圍感。」 臨汾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健說。
如今,30多家精品民宿、茶吧、書吧、咖啡吧如雨後春筍遍布城區各個角落,讓遊客在「靚麗臨汾」中快進慢遊深體驗。
灰底白字的「臨汾牆」「晴天」音樂牆、貢院街明遠樓、孔子講學園……在臨汾,越來越多的城市「邊角地」經過更新和活化,成為近悅遠來的網紅「打卡點」。
如果說推門見綠的公園、寬敞整潔的街道等令臨汾顏值陡升,那麼,通過打造「文化臨汾」「書香臨汾」,廣大市民爭做翩翩少年、謙謙君子、文明市民,則是這座城市氣質提升的鮮明例證。這也恰是臨汾人如今掛在嘴邊的「愛臨汾·贏未來」,流露出的自信與品味。
與此同時,臨汾堅持留住歷史記憶、展現時代特色,大力實施文化主軸主脈工程,財神樓、關帝廟、鐵佛寺等歷史文化街區全面實施改造,城市厚重底蘊、文化氣息、時代標點進一步凸顯,城市發展和群眾生活得到文化浸潤。
當下的臨汾正在加快蝶變、加速崛起,產業優勢集聚,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建設提質,營商環境優越,是幹事創業的「機遇和舞台」。
臨汾的蝶變,是產業邏輯、城市治理與人文精神的協同進化。這座千年古城用實踐證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不僅是經濟的涅槃重生,更是一場文明基因的深刻躍遷。在這裏,歷史與現代交融、產業與生態共生、機遇與活力並存,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臨汾樣本」正漸次成型。
產業煥新:鍛造新質生產力強引擎
當傳統工業遇上數字技術,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在霍州煤電集團智能化礦井,技術員李曉陽輕點屏幕,井下采煤機隨即自動規劃最優路徑。李曉陽說:「在技術的加持下,礦工從『煤黑子』變身『科技白領』,安全風險下降九成。」
晉南鋼鐵的「一鍵煉鋼」操控台前,工程師張偉輸入參數後,煉鋼爐自動完成測溫、脫硫、出鋼全流程,發往新能源車企的硅鋼樣品精度堪比實驗室數據,他說:「過去憑經驗聽鋼水沸騰聲判斷火候,現在靠算法控制成分波動在萬分之一以內。」
焦化行業的綠色轉身更顯驚艷。古縣盛隆泰達焦化廠內,德國進口的搗固焦爐自動調節配煤比例,數字大屏實時跳動着廢氣轉化數據。「每噸焦炭產生的廢氣,95%轉化為甲醇、液氨等化工產品。」技術總監趙業明說,「產業鏈延伸讓效益倍增,過去論噸賣焦炭,現在論克賣新材料。」
在傳統產業煥發新生的同時,新興動能正在古城的熱土上蓬勃生長。堯都雲商產業園深夜燈火通明,百度工程師陳昊調試着自動駕駛算法,窗外鼓樓的輪廓在夜色中若隱若現。「臨汾的算力成本比一線城市低40%,政策響應速度卻快一倍。」他說,「這種效率與成本的平衡,加上千年文化底蘊的滋養,讓技術創新有了獨特氣質。」
侯馬智聯數字產業園的跨境直播間裏,主播正用多國語言推介法蘭鑄件,身後大屏實時顯示着中歐班列的物流軌跡。「過去產品出省輾轉周折,現在『鋼鐵駝隊』直通歐亞,7天可達德國客戶倉庫。」
城市的天空也在醞釀變革。曲沃農業無人機產業園停機坪上,大疆最新款植保機整齊列隊,農戶趙建國在手機APP上劃出作業區域,無人機立刻自動規劃航線。「200畝果園,過去3天打完藥,現在2小時搞定。」他撫摸着機身上的「臨汾定制」標識說。
在位於臨汾經濟開發區的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30餘家影視企業雲集於此,2萬平方米場地內拍攝製作微短劇的策劃製作、拍攝場景、服裝道具、審查服務等一應俱全,為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條龍」服務。微短劇基地運營負責人、山西昭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臻介紹,基地成立以來,已經開拍12部微短劇,其中10部拍攝完畢,已有3部正式上線。2025年底基地出品微短劇數量將不少於100部。
從地下礦井的智能革命到天空之上的產業藍海,從生產車間的數字孿生到微短劇裏的文化新生,臨汾正以「傳統產業築基、戰新產業架橋」的雙輪驅動模式,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