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筆陣】港拓新能源產業 合推灣區低碳發展
國家銳意發展新能源產業,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很多新的規劃和布局,這意味着新能源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和新的機遇。香港作為國家面向國際的重要窗口,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員,應該把握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機遇,積極擔當責任,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與內地城市互相補位,相互促進,推動灣區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香港首座公眾加氫站已於新界元朗凹頭建成,將成為集「油、氣、氫、電、服」五位一體的綜合加能站,也是香港首座公眾使用的加氫站,每日加氫能力達1,000公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噸。首階段的氫氣由廣州石化供應,從廣州市黃埔區通過缸車將氫氣運送到香港僅120多公里,需要2.5小時左右。這不僅有助於促進大灣區內部能源資源的互通互融,還有助於促進大灣區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能促進大灣區的綠色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長遠在香港本地製氫,也是大有可為。
新能源車普及已經是全球大趨勢,香港是最適合使用電動車的城市之一,通過各種最新的充電技術和不同組合,與不同場景的夥伴合作,香港市民將能享受最合理和便利的充電方式,令充電和續航力不再是生活上的煩惱同負擔,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綠色出行。而且,加油(氣)站將增加更多快速充電設施,成為覆蓋全港的電動車快充網絡,進一步推廣綠色交通,協助香港邁向碳中和。
增發綠色債券協助融資
長遠來說,香港應為新能源企業和國家電網發展作出融資協助。香港可針對風能發電與光伏發電,擴容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發展新能源企業所需的ESG投資,以助其技術研發,克服連接電網與儲能技術的短板。
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的最新統計,去年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約300億美元,佔亞洲區市場超過三分之一。香港可通過簡化審批流程,發展國際評級機構,鼓勵金融界協助內地新能源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以籌募資金克服技術難題,穩定其電價和收益。
此外,香港推出的綠色債券可服務國家發展電網連接新能源的融資需求,着眼於內地太陽能企業與風能發電企業出海需要,滿足「一帶一路」國家乃至全球各地發展新能源發電的需要,在全球布局產能與市場,提升競爭力 。
再者,香港可善用基礎研究優勢,與內地城市的新能源企業形成產學研合作。香港高等院校在新能源材料、儲能技術領域具備基礎研究優勢,可與內地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大灣區內地城市可透過創新創業中心與產業園區,進行內地新能源企業及香港高等院校合作,克服技術障礙,令暫時用不着的電能儲起來,以免賤賣電力的困境出現。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林至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