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噴飯」一詞源於蘇軾
蘇東坡的書法和詩篇,曾因元祐黨禁而幾乎毀滅殆盡,後人對其墨跡廣泛尋求。《洋州池目詩》殘碑上,是北宋元豐年間(1084年)蘇軾在宜興舟中寄題文的見證。
劉興亮指着石碑告訴記者,蘇軾洋州園池詩碑刻於兩宋之際,內容為《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初立於浙江杭州西湖畔。明正德年間,豐都人楊孟瑛任杭州太守,疏通西湖修「楊公堤」,因觸怒豪強而被罷官。歸鄉時,楊孟瑛帶走了西湖邊的蘇碑殘石,收藏於重慶府學之中。之後,此碑便一直留在重慶。
那麼,為何這塊詩碑會引人「噴飯」呢?劉興亮道出了原委:《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是蘇軾唱和好友文與可詠洋州風景詩所作,相傳文與可收到蘇軾寄去的詩篇時,開懷大笑,甚至連剛吃到嘴裏的飯都噴了出來,「失笑噴飯」一說由此而來。通過這塊殘碑,觀眾能領略到蘇東坡的豁達心境。
北宋另一文人黃庭堅的墨寶亦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西山題記》拓片原碑位於重慶萬州高筍塘,是黃庭堅結束貶謫生涯東歸時所作,碑文173字,記述其遊覽萬州西山的情景,書法線條剛健如「長槍大戟」,章法開張自如,被譽為「海內存世,黃書第一」;碑文中「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一句,堪稱古代三峽旅遊的「千年廣告」。
策展人稱,此碑不僅為黃庭堅晚年書法風格的標誌性作品,更因其對巴蜀山水的人文記錄,成為研究宋代巴蜀地理與民俗的重要史料。 與同期創作的《砥柱銘》(拍賣價4.368億元)並稱「姊妹篇」,二者均以行草融合、筆勢連綿著稱,展現了黃庭堅隨緣任運的生命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