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敦煌壁畫九色鹿(下)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九色鹿的故事裏,隱藏着更為複雜、隱含生命循環、因果不虛的內涵。
「鹿王本生」故事最早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巴爾胡特大塔圓形浮雕,4世紀中葉傳入中國西部,今天的新疆克孜爾石窟還存有多幅相關壁畫,但在敦煌莫高窟,卻僅有一幅珍貴之作。
在這個故事裏,王后夢見九色鹿後,便想剝其皮,這一行為看似過於誇張和突兀,實則與佛教的生命輪迴觀緊密相連。九色鹿是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化身,他歷經無數前世,曾多次轉世為動物,九色鹿便是其中之一。在佛陀輪迴中,人與動物會在愛恨交織的輪迴裏反覆糾纏。
捕蛇人調達,還有一個身份名字是提婆達多,他在佛陀覺悟傳法的時代,身份是釋迦牟尼的堂兄弟、阿難尊者的兄長。他曾多次企圖加入釋迦佛的僧團,卻因思想與佛法相左,還熱衷於是非和權力,甚至還謀劃過另立山頭,去創立自己的教派,據記載他還多次用陰謀想傷害釋迦牟尼。
而烏鴉在九色鹿故事中的形象,對應着佛陀的弟子阿難。阿難是釋迦牟尼的堂弟,容貌俊美,性格溫和,一生似乎從未招致他人怨恨。國王的王后,在一次生命的輪迴中名為孫陀利。她曾是懷孕的美人,一日怒闖寺院,質問佛陀要對她負責。當時,佛陀沉默不語,旁人誤以為她言之有理。不久,孫陀利被殺,流言四起,稱是僧侶團所為,佛陀及其僧團遭到民眾的聲討。
這背後,實則有一個惡毒的陰謀。孫陀利本是風塵女子,愛慕一出家人,因情愛被拒絕,得不到心愛之人,開始恨上了佛陀。當時,古印度也有其他的宗教團體視佛陀帶領的僧人為眼中釘,便與她合謀算計僧團。她先是用美色勾引一位比丘未果,便假裝懷孕,來質問佛陀。此事震驚眾人,傳入了皇宮,國王得知後,想安排人去調查此事,栽贓陰謀的策劃者擔心真相敗露,派人殺害了孫陀利,還傳播謠言嫁禍佛陀。國王大怒,命人嚴查,真相大白後,人們方知誤解了佛陀,卻困惑為什麼佛陀面對誹謗沉默不語?
此時的佛陀才開口,講述了一個久遠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一風塵女子與一小商人相識,散步爭吵後,商人瞋怒殺了女子,並埋屍於一位辟支佛修行的茅棚邊。追查官員來到現場誤抓辟支佛,殺人的商人聽聞後,內心愧疚,選擇前去自首。被害女子即孫陀利,商人就是輪迴中的佛陀。佛陀說,往昔所造殺人惡業,使他與孫陀利生生世世相遇,成就覺悟之日,便是會被詆毀之時。九色鹿故事中的王后,正是孫陀利的轉世,她想剝九色鹿皮,並非一時貪婪,而是生生世世難消的恨意促使,這些生命循環的故事正是在講述因果不虛的道理。
這幅壁畫繪製約在北魏時期,《鹿王本生》作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作,不僅展現佛教藝術創造,還映射出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與審美追求。畫作巧妙將空間與故事時間順序對應,成為敦煌藝術轉化佛教經文的典範作品。
最後,不得不提1981年的動畫《九色鹿》。這部24分鐘的動畫片全手工繪製,至今仍不過時。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人員為尋靈感,在莫高窟住了23天,臨摹21幅壁畫,畫了5本速寫。受限於技術,動畫製作中每個動作都是一幀幀手繪,不足30分鐘的動畫,畫了2萬張手稿,背景就有200多張。播出後,它成為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
九色鹿,不僅是一個美麗傳說,更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你會喜愛上這個可愛又智慧的九色鹿嗎?期待您有機會去敦煌,與九色鹿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