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醫切痔瘡天地價 相差1.5倍 消委會指口頭通知收費無譜 臨開刀稱報錯勁加價

●消費者委員會發表有關香港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的研究報告,顯示私營醫療機構收費透明度仍不足。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消費者委員會發表有關香港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的研究報告,顯示私營醫療機構收費透明度仍不足。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消委會對私人醫療使用者取態調查
消委會對私人醫療使用者取態調查

儘管遇到價格差異又未獲解釋,仍照樣支付賬單?
儘管遇到價格差異又未獲解釋,仍照樣支付賬單?

私院收費差距(元)
私院收費差距(元)

  香港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公開收費的做法不一,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昨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75%受調查的日間醫療中心未就指定療程在網上提供收費表,近四成消費者僅獲口頭通知收費預算。有市民最初獲報價約12萬元,接受手術之際才被告知報錯價,實際收費17萬元至21萬元,事主無奈接受。院方其後雖答應賠償9,000元,但最後不了了之。有人的療程「埋單」高達320萬元,部分投訴人還要借貸償還沉重醫療費。消委會建議特區政府加強推廣「全包式」醫療套餐,減少臨時項目加價。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回應表示,正積極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進行諮詢,料今年內公布諮詢建議。●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香港消委會過去4年接獲近200宗涉及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投訴,其中超過四成半個案與收費爭議有關。2023年10月至去年3月,消委會進行了涉及500名消費者、13間私家醫院及128間日間醫療中心的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不足一半(43%)的受訪者在見主診醫生前後有查看價目資料,其中逾半(52.6%)依賴私營醫療機構的網站,反映在網上披露價目資料的重要性。不過,消委會的抽樣調查同時發現,日間醫療中心在披露價目資料並不全面:在20間被抽樣的醫療中心中,有15間(75%)沒有就指定治療在網上提供收費表,另有一間沒有網站。

  相比之下,全部13間私家醫院均在網上展示部分服務的價目資料,惟按項目種類列出的收費表較為晦澀,較難讓普羅大眾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口頭通知預算在私營醫療服務市場相當普遍,39%受訪者只獲得口頭通知。消委會認為,口頭通知預算並不理想,欠缺書面紀錄作參考,未能有效保障消費者。

  消委會指出,相同的治療或程序,不同醫院的收費差距頗大,其中痔瘡切除術總收費中位數(連同醫生費及醫院費)收費介乎3.4萬至8.5萬元,相差1.5倍,即使屬同一醫院的病人之間收費差距亦甚大,達50%。

  「報錯價」後醫生醫院互相推諉

  其中一宗爭議個案,投訴人打算接受十字韌帶及半月板修復手術。院方最初的報價為約12萬元,但臨進行手術之際才告知報錯價,正確手術費17萬至21萬元,由於事主已準備就緒,只好無奈接受手術。

  事主作出投訴後,醫生和醫院互相推諉,其後院方提出賠償9,000元,惟之後沒有了下文。消委會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表示,不少醫療糾紛因為醫院與醫生互相推搪而不了了之,「醫院指收費由醫生決定,要他找醫生查詢,但醫生又稱費用由所屬醫療集團決定,結果消費者最後也不能追回差價。」

  消委會又披露,有病人2013年在私家醫院進行大腸切除造口手術,術後住院52天後,最後不幸死亡,有關醫藥費高達320萬元,病人家屬認為醫院操作存在重大失誤,消委會建議家屬向私營醫療機構投訴委員會進行投訴。

  倡加強普及「全包式」醫療套餐

  對改善私營醫療機構收費透明度,消委會建議,政府分階段推行優化措施,首階段可就價目表的呈現方式為私家醫院和日間醫療中心訂立指引,加強普及「全包式」醫療套餐。政府早前與業界探討約30種常見治療程序,包括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等,又建議特區政府為套餐的設計和推廣推出指引,訂明宣傳資料中需要涵蓋和披露的關鍵資訊等。長遠而言,政府可進一步改良網站上的收費統計數據資料庫和網上平台,並開發適當的搜尋工具。

  消委會對私人醫療使用者取態調查(部分)

  服務費用預算以口頭形式提供,而受訪者沒有任何書面紀錄

  39%僅以口頭形式提供

  31.8%兩者皆有

  29.2%僅以書面形式提供

  儘管遇到價格差異又未獲解釋,仍照樣支付賬單?

  67.2%遇到服務費用預算和最終賬單之間出現價格差異的情況

  沒獲得任何解釋64.9%

  有獲得解釋35.1%

  大部分消費者不作投訴﹑保持緘默的原因:

  1. 不熟悉投訴渠道

  2. 認為投訴耗時

  3. 希望與醫生保持良好關係

  資料來源: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