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攻守之間」 美美與共

●保加利亞記者記了滿滿12頁的筆記。
●保加利亞記者記了滿滿12頁的筆記。

  「徐代表,您去過湖南麼?我們那裏有發達的機器人產業,環境也很美,可以與浙江青年多多合作。」6日下午,在浙江代表團媒體開放日的現場,一位來自湖南的記者在採訪中公開「搶人」,引發現場一片笑聲。

  在杭州「六小龍」強勢刷屏的背景下,今年浙江代表團開放日吸引了90多家中外媒體的150多名記者到會旁聽和採訪,將只能容納80人的會議中心擠得滿滿當當。

  「一會兒你打算堵誰?」「我想試試科技廳廳長。」兩位來自省外的媒體記者手持浙江代表團名單,直接開始圈起目標對象來。作為跑會超過十年的老記者,在民營經濟大省看到同行選擇「堵官員」而不是「堵企業家」,依然感受到了風向的變化。相較於如何培育上市企業而言,現在地方省市更關心的,是如何培育出孵化創新型企業的土壤。

  與省外媒體幾近急切的「攻」相比,浙江的代表們卻展現出了謙遜的「守」勢。「江蘇有十六所雙一流大學,浙江卻只有三所,經濟大省挑大樑,沒有人才怎麼挑得動?」「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已經連續八年全國第一了,浙江仍需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不可懈怠。」發言中,多位代表通過「點讚」其他省市的優勢,表達了堅定不移的自我革新的態度。

  浙江省長透露關鍵:做長期主義者

  針對媒體關注的浙江科技成果集中爆發的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劉捷透露了一組數據:2024年,浙江省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3.2%,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三年排在全國第四。目前,浙江擁有國家實驗室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8家,更多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以及產業孵化器正在加速落地發揮作用。「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越走越堅定。」

  劉捷表示,浙江將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真正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一業一策,支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今年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5%。

  政府服務隨叫隨到 政策兌現說到做到

  「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已經成為浙江的一個鮮明標識。可以說浙江優秀的營商環境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劉捷說,浙江正在搶抓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前瞻布局算力、數據、大模型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化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強鏈補鏈及協同創新,推動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場景、新商業模式加快落地。

  劉捷還透露,浙江將努力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具身智能、量子信息、類腦科技、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將高度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各種規律,堅持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政府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政策兌現說到做到、直達快享,不遺餘力支持新興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發展,努力實現『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目標。」

  「這是我第三年報道全國兩會,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浙江代表團媒體開放日的活動。」在媒體問答環節,來自保加利亞的記者塔尼亞·喬治亞娃·格盧赫切娃幸運地搶到了話筒,向全國人大代表、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葉苗提了有關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範區的建設問題。塔尼亞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去年我去了四川代表團的媒體開放日,作為中國軍工與航空產業的集聚地,我對於成都將如何打造『天空之城』非常感興趣。」聽着她興奮地描述對於成都與杭州兩座城市不同的感受,記者想到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裏的一句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才是關鍵之處。

  伴隨着杭州「六小龍」的出圈,「何以杭州」的追問彰顯了全國各省市不甘落後的志氣與比拚趕超的銳氣。或許就在這「攻守之間」,中國經濟也將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喜人局面。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兩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