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手記】深耕冰雪經濟 融入「智造」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趙坤宇(左)在調研中與少年冰球教練員交流。 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趙坤宇(左)在調研中與少年冰球教練員交流。 受訪者供圖

  當亞洲冬季運動會的聖火在松花江畔點燃,世界目光再次聚焦這片被冰雪眷顧的黑土地。作為來自佳木斯的全國政協委員,我在見證這場冰雪盛會的同時,更深刻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多年來從事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地管理的經歷,讓我始終關注着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從去年建言森林草原防滅火體系建設和林業碳匯發展,到今年聚焦冰雪經濟新賽道,如何將黑龍江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始終是我履職調研的核心命題。

  寒地經濟綻放「熱效應」

  東北的冬天,零下30度加上寒風捲着雪粒,在過去,當地人多數會選擇在家「貓冬」,現在,我們能夠裹着厚重的羽絨服走進富錦市二龍山鎮獅頭鵝養殖基地,站在養殖區。這個被稱作「世界鵝王」的品種經過北方馴化,在極寒環境中展現出驚人生命力。「低溫環境使鵝絨密度提升15%,每隻種鵝年產絨量達350克,比南方養殖高出四成。」養殖場負責人指着實時監控屏介紹。目前富錦市已建成全省首個獅頭鵝原種場,5萬隻規模的種群,形成從種鵝繁育到羽絨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在湯原縣「鵝司令」智能車間,外面的寒冷與車間內火熱的加工現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數控裁床正將龍江鵝絨精準裁剪。「我們自主研發的極寒羽絨服,蓬鬆度突破900,熱銷長三角地區。」企業負責人展示着最新訂單數據,今冬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其中30%產品通過跨境電商銷往日韓市場。

  構建冰雪經濟新生態

  在調研中,我發現不僅有傳統產業的發展與延續,讓人驚喜的是,冰天雪地中,更有一些創新「智造」的融入。之前寒冷是拖累東北發展緩慢的因素,如今寒冷卻變成了科技創新發展的賽場。站在新的發展節點,我認為應當構建「冰雪+」立體生態,一是建設國家級寒地種業研究中心,培育更多像龍江鵝這樣的特色品種;二是打造冰雪裝備創新聯合體,重點突破低溫電池、智能溫控等關鍵技術;三是發展冰雪跨境貿易,建設中俄冰雪經濟合作示範區。相信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產業融合,這片銀裝素裹的土地必將綻放更絢麗的發展之花。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佳木斯市委會主委 趙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