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意見】業界:醫療存變數影響最終收費

  香港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昨日表示,由於醫療上很多情況未必能夠預算,例如進行手術時發現引申的問題,可能要處理其他情況,要動用的藥物等亦會有所不同,故會引致不同的收費。

  陳煥堂表示,院方數年前已開始規定醫生在接收病人入院時,需要提供書面的預算案,並將填上相關收費的表格,連同醫生及病人簽名放入醫院紀錄,每三個月向衞生署報告醫生遵守的比率,現時有關比率已達九成。

  香港西醫工會會長陸偉亮坦言,私家醫生只能提供診金、醫生服務等收費,但服務整筆預算(包括住院、手術室等)乃私家醫院的責任,「所以病人入院登記時,應該是由院方負責提供費用預算等資料。」

  本身是外科醫生的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不認同私家醫院的收費透明度不足,問題是醫療存在不確定性,令預算與最終收費出現落差。

  他舉例說,為病人做大腸癌手術,預計4小時完成,但原來情況較複雜,結果做7小時,且病人術後會有不同問題,醫生晚上要到醫院為其檢查。這些都會超出原本預算的治療方案,也影響最終收費。

  對消委會建議增加不同的醫療套餐,他認為是一個解決方法,但醫院或會因應可能出現的風險增加費用,舉例如膽囊切除手術有1%出現併發症風險,所涉及的費用會增加,套餐的收費會相應提高以「拉上補下」,這對身體較健康病人會感到不公,等於補貼風險較高病人,故套餐多數適合有各種身體毛病的病人使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