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溪林】在那遍地故事的熱土上

梁鴻鷹
人是一種消費故事的動物,沒有故事的滋養,我們或許會失去很多樂趣,還會喪失掉部分生活的動力。出行,為我們提供打開歷史、邂逅故事的機緣。
2024年夏天,在那個萬物蔥蘢的季節,我再次走進山東高密,算起來,距上次參加紅高粱節和電視劇《紅高粱》開機儀式,竟已過去了整整十年。千里路,萬卷書,高密過去與現在賜予的很多故事,都讓我心生不少感慨。
近代考古學家羅振玉在《三代吉金文存》中記載,考古發現有「高密造戈」的戰國銘文,因此,「高密」作為地名出現是在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置高密縣,屬齊郡後改屬膠東郡。據說「高密」有三個含義,一是大禹的字為高密,大禹即高密,高密即大禹;二是高密為大禹的封國;三,「高密」作為地名最早在典籍中可查的是《史記》。
《史記》全書至少出現了七次「高密」,這七次均以地名出現。高密的「三絕」——撲灰年畫、泥塑、剪紙從遠古走來,訴說着千百年來能工巧匠的故事;在莫言小說中反覆出現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更是人間煙火故事的一部分。高密還有「三賢」——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
這塊熱土上的自然風物、瑰麗景觀,也在文學史上流芳。比如,清代官員李元直之子李憲噩、李憲暠、李憲喬三兄弟作為清代高密詩派的代表人物,以具有高密濃厚地方特色的優雅詩作書寫了自己的鄉土情懷。李憲噩在《高密道中》一詩中寫道:「濰水東流去,高密古縣城。秋風起禾黍,落日見柴荊。」直接點明了高密的地理位置(濰水、古縣城),並通過對秋風、禾黍、落日、柴荊等意象的描寫,令高密鄉村的寧靜與質樸躍然紙上。李憲噩常借景抒情。例如,他在《秋日感懷》中寫道:「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風起高密,孤客獨嘆息。」李憲喬的詩歌常以高密的歷史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其《高密懷古》曰:「古城荒草沒,遺蹟幾人尋。唯有濰河水,滔滔流至今。」詩作通過對高密古城遺蹟和濰河水的描寫,表達了對家鄉歷史的追憶與感慨。
清代蒲松齡作為山東人,在其《聊齋誌異》裏也寫了高密,《阿纖》就是一篇與高密有關的美麗故事。故事說的是,山東高密商人奚山雨夜投宿一老翁家,為感激一家人的款待與好意,願讓小弟三郎與老人女兒阿纖成親。阿纖以囤積糧食為癖好,婚後給三郎帶去很多糧食,奚山一家享受着阿纖帶來的一切。奚山有次無意得知阿纖是囤積糧食的老鼠精,於是大家便開始嫌棄她,阿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三郎。過了幾年,奚家的日子一天天貧困起來,終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從高密走出的作家莫言在諾獎頒獎儀式上演講的題目叫《講故事的人》,而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稱蒲松齡為「偉大的講故事的人」,他多次談到蒲松齡對自己所寫小說的影響,他還說:「蒲松齡是我的老師,我從他的書中學到了如何用魔幻的方式表現現實。」
莫言筆下的故事意象奇崛,情節不俗,想必是高密這塊熱土滋育的結果。作家阿城就曾經講過,在莫言的家鄉高密,鬼怪是世俗構成之一,莫言善講鬼怪、寫鬼怪,用的是現在的語言,格調情懷卻是唐以前的,為中國之一絕。
莫言曾在《奇遇》一篇裏講到,1982年秋天,他由部隊回鄉探親,走了一夜擔驚受怕的夜路,天亮後正欲進村,見樹影裏閃出一個老人來,定睛一看,是他的鄰居趙三大爺,說是多年前借了莫言家五塊錢,現在是還的時候了,於是交給他一個瑪瑙煙袋嘴,說:「就拿這個抵賬吧。」回到家後,母親責備他不該走夜路,萬一遇到鬼怎麼辦,莫言說:「一心想碰到鬼,怕鬼不敢來見呢。」他在父親要抽煙的時候,從兜裏摸出那瑪瑙煙袋嘴,說:「剛才在村口碰到趙三大爺,他說欠你五元錢,讓我把這個煙袋嘴捎給你抵債。」他父親猶豫着不敢接那瑪瑙煙袋嘴,母親說:「趙家三大爺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高密還有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故事,訴說着這方熱土的無比神奇,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沒尾巴老李」的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為李巧仙的未婚女子生了一條小黑龍,被姥爺削去尾巴後,一個跟頭飛出高密,來到黑龍江戰勝了行災作惡的大白龍。後來,人們把這條喜歡揚善除惡的黑龍尊稱為「沒尾巴老李」。因為農曆六月十三是「沒尾巴老李」母親的忌日,每年這一天,黑龍都要回來祭母,被稱為「回龍」。這天高密當地總會普降甘霖。老百姓都說這是因為黑龍江的那條黑龍又回故土,行風布雨,來悼念母親了,所經之處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家便在村裏給黑龍母子建了一座龍神廟,六月十三舉行廟會,以弘揚黑龍年年回家探母、孝感天下的事跡。去年我們來到高密的時候,當地人告訴大家,六月十三這天前後果然下了雨。
據高密出土古碑上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途經高密時由於連續行軍,人困馬乏。有一位慈祥的老婦人給軍士送飯,一籃籃飯,一罐罐湯,讓士兵吃飽喝足。李世民感激不盡,親送老人回去,走到龍神廟前,老婦人不見了。細查其故,當地人皆說是「龍母顯靈,前來送飯,東征必勝」。李世民聽完便來到廟前,見廟中所供奉的龍母與剛才送飯的老婦人一模一樣。得勝返朝後,唐太宗感念龍神護佑之功和龍神之母贈飯之恩,命人在夏莊龍王官莊村重修龍神廟,正式將「沒尾巴老李」的神話傳說以國祭的形式確認下來,並劃良田百畝,賜予廟宇附近人家耕種,減免所有賦稅,這些故事寄寓了百姓的美好願望。(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文藝報》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