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政界:港應展傳統優勢 獻力國家對外開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恬恬)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涉港部分提到「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等內容,在香港社會引發熱烈討論。多位香港政界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這顯示中央對香港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和期望有了優化部署,啟示了香港去發揮法治、科研基礎、國際化等方面的傳統優勢,並透過民間交流、創科企業合作等深化國際交往與合作,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戰略價值。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報告提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這要求香港自發自覺將創新能力服務到全國更廣泛的中部、西部地區,實實在在為香港和全國經濟發展作出創新性貢獻。

  他表示,港澳目前都進入了政治穩定、全力發展經濟的新階段。國際交往的金字招牌將成為港澳下階段為國家所作出更大貢獻的重點方向。香港有國際較為廣泛使用的普通法、單獨關稅區及以獨立身份參與部分國際組織等優勢,在目前國際地緣政治複雜的環境下,香港更需要加強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倡加快兩地園區特定人員「無感通關」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要用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的獨特優勢,將其打造成為未來提升大灣區的核心節點之一,特區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大灣區合作機制,加快兩地園區特定人員以「無感通關」便捷過關的建設。

  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方面,他認為,民間層面不同的商會、團體、業界都應積極組織交流團,與「一帶一路」、東盟等地方互訪交流,不同業界亦可透過優勢企業,建構面向國際的生態圈,譬如在醫療器械、新能源等領域推動深港與歐美日等經濟體技術標準互認,如實現FDA(美國)、CE(歐盟)與中國認證互通,降低企業國際化成本。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認為,報告顯示國家希望香港進一步彰顯創新驅動發展的特色,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協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要深度融入國家創新發展大局,善用科技基礎雄厚、國際聯繫廣泛的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要更加注重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優勢互補,引領區域創新發展。

  以港作跳板助國企「走出去」

  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方面,她認為要拓展與東盟、「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繫,利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地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一帶一路」總部基地和國際樞紐城市,還要利用龐大的全球化網絡,以香港作為跳板,協助國家企業「走出去」,以創科講好中國故事,以科技帶領世界潮流,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