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諫議】職學聯通 提升人才技能 助力產業升級

  鄧 飛 特約評論員

  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城鎮新增就業的預期目標為1,200萬人以上。報告強調「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在促進就業與創業方面,報告提出,「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同時「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以及「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此外還提出將「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所謂「職普融通」,是指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合作,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策略無疑是強化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定位。香港也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職學聯通、多元發展」策略,通過職專教育,為學生提供多階段進出的學習路徑,以滿足經濟發展中不斷變化的需求,這亦與國家教育發展趨勢相合。

  迎接創科時代的挑戰

  在「職學聯通、多元發展」計劃下,職專教育與傳統學術教育並行發展,旨在培育更多掌握應用技能的高質量人才。目前,香港已有兩所應用科學大學,包括香港都會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政府更於去年撥款一億元作為啟動資金,支援應用科學大學及有志成為應用科學大學的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通過與業界及持份者的聯動推廣,加強與內地及海外應用科學大學的交流合作,並展開專上程度的應用教學及研究。目前,聯盟已成功邀請超過80間支持機構成為合作夥伴,包括各大商會、不同行業企業、教育團體及相關公營機構等。

  拓展職專教育是全球趨勢。隨着人工智能主導的創科時代來臨,傳統學術教育與職專教育的界線正逐漸模糊。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應用技術,背後都離不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創新科技,使學術型大學和職專型大學之間的分野逐漸淡化。因此,香港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採取職專教育與學術教育雙軌並行的措施,保持兩者之間的靈活互換,讓學生不論選擇學術或職專道路,都能迎接創科時代的挑戰。

  打造國際職業教育樞紐

  事實上,不少發達經濟體及傳統工業大國正在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以應對創科時代對職業技能日新月異的需求,而香港應在以下方面應對這股潮流。

  一、加強兩地的職業資格互認。目前,香港與內地的資歷認證並非完全對等。例如香港的工程師資格在內地可能僅被認定為技工資格,反之亦然。內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每隔一至兩年會發布詳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和資格認證表》,涵蓋140個不同行業的資歷認證。未來香港若要吸引更多人才,研究如何實現與內地資歷的互認,將是一項重要工作方向。

  二、深化兩地的創新科技合作。隨着全球創新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正在加速演進,兩地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除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區兩園」,香港亦正全力推動毗鄰河套的新田科技城建設。此外,政府也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8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未來兩地的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各合作平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三、發揮香港「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要成為應用科學大學,首先需要具備大學名銜,而成為大學則必須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應科大可透過與國際機構在應用創新技術上的研究和合作,促進與內地大學的知識交流。這不僅有助提升職業教育水平,還能為創科時代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

  四、打造國際職業教育樞紐。香港正積極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致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而這不僅限於學術領域,更可擴展到職專範疇。筆者兩年前曾到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和越南考察,發現當地人十分仰慕香港的職業教育,加上東南亞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香港完全可以吸納這些年輕人來港接受職專大學教育,既發揮自身「聯通世界」的優勢,亦可進一步奠定香港在國際職業教育領域的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