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沒有解決不來的事情 克服困難當磨練

  圖:雖然曾勵珍的工作態度比較嚴肅,但工餘時間亦會與團隊有說有笑。圖為她在受訪當日到《愛·回家》劇組探班。/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圖:雖然曾勵珍的工作態度比較嚴肅,但工餘時間亦會與團隊有說有笑。圖為她在受訪當日到《愛·回家》劇組探班。/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先進科技一直在推動時代巨輪,影視節目播放由傳統的「公仔箱」(泛指電視機)熒幕,躍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界面上。隨着時代變遷,觀眾口味亦在變化,影視行業靠「執生」隨機應變,曾勵珍相信,所有的困難亦只是連場的磨練。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正值香港電視產業的黃金發展時期,當時彩色電視機要算是新穎的奢侈品,並非家家戶戶能夠擁有,即使拍攝的道具亦要全部真實,沒有一點後期特技效果能用上。

  「那時候無論是電影或電視行業,有句話叫『執生』,很多困難只能靠人去克服,經歷過磨練,才是最好玩之處。」曾勵珍憶述,當年科技還沒有這麼發達,沒有航拍機輔助拍攝,所有事情均以「土炮」(土法炮製)方式自己動手解決。

  當年曾勵珍擔任助理編導(簡稱PA)期間,有次為了拍攝用的小型熱狗麵包,在幹了一整天的活後,傍晚下班還要親力親為四處尋找拍攝用的道具,由九龍塘廣播道坐車、坐船到北角,挨門逐戶,最終在一家麵包小店買到,解決了翌日拍攝所需的道具。

  「當人想要做到,便一定能做到,所謂的困難,只是需要多大的力氣去克服,這些都是對我人生或處事態度的要求,是一個磨練。」曾勵珍直言,多年來沒有一絲放棄的念頭,畢竟俗語有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解決不來的事情。

  用盡辦法 疫下堅持《愛·回家》

  早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各行各業無不受盡影響,亦為影視行業帶來極大的挑戰。其中,TVB長壽處境劇《愛·回家》每集涉及多位演員,只要一人染疫,整個劇組的拍攝進度有機會陷入膠着的狀態。

  「我不可能讓拍攝停止,the show must go on(演出還是要繼續)!」曾勵珍指出,疫情期間每天也提心吊膽,深怕有演員染疫,唯有用盡一切辦法,隨了必須隨時改動劇本,亦將演員分組,以確保每天拍攝無阻,可幸的是,所有的困難亦已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