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誤餵固體食物 明愛病人鯁喉不治

明愛醫院發生「餵錯餐」醫療事故事件,75歲男病人需進食流質或糊狀的「軟狀食物」,醫生在病歷註明「DAT」,即「病人能吃什麼就給什麼」,但護士誤以為可吃正常餐,男病人於本周一被餵食正常餐後鯁喉,搶救後情況持續轉差,一個半小時後死亡。院方昨日公布事件,相信涉及醫護溝通出問題。院方向家屬致歉,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八星期內完成調查。
有立法會議員關注事件是否與護士人手不足、未有時間翻查病人進食紀錄有關,並建議檢視病人飲食指示的書寫準則,作出更清晰仔細的指示。
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該名男病人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症病史,上月起由吃碎餐,改為吃糊餐。他於上周五(2月28日)因腹部脹痛及無法排便,被送入明愛醫院,治療後情況好轉,醫生評估可進食「流質飲食」。事發於本周一(3月3日),醫生再評估後,在病歷寫上DAT(Diet As Tolerated),即可進食平時可進食的食物。
成立委員會 八周內完成調查
明愛醫院行政總監關慧敏昨日表示,護士和醫生溝通出問題,誤以為指示是病人可進食正常餐。一名有四年年資的護士發出餵餐指引,午餐時段,一名五年級護士學生向該病人餵食正餐,包括米飯、切碎的肉和菜,病人有咀嚼及吞嚥,但其後咳嗽,心臟驟停。醫護進行急救,但病人情況持續惡化,當日下午約一時半離世。註冊護士與護士學生目前休假(詳見表)。
關慧敏說,該名註冊護士並非首次照顧該病人。被問到醫生寫醫囑時,有否列明病人可進食餐單,她說醫生巡房時,護士會在旁,醫護會討論病人的治療計劃,包括膳食,認為今次屬個別例子,將通過根源調查檢視每個環節。
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表示,「DAT」屬病房常用詞,已沿用40至50年,強調並非指令有問題,而是同事間如何理解。病人入院後情況隨時有變化,醫療團隊需妥善溝通,因應病人體質調節膳食安排,並非只參考排板上的字眼。
醫管局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總行政經理張偉文稱,事後已提醒前線醫護要清楚交接,確保明白治療安排和其他臨床資訊,覆核病人膳食安排,餵食過程要持續監察及評估病人情況。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向《大公報》表示,護士人手短缺,容易導致部分工作未能把關,就事件涉及對「DAT」術語的理解有落差,護士或未有時間留意到病人已轉食軟餐,她認為應檢視「DAT」需演繹得更細緻,雖然這術語已沿用多年,但「以往無問題出現,不代表現時沒有問題」,她舉例醫生可在「DAT」後多寫幾個字,說明可吃何種餐,或在床頭板寫明病人的飲食習慣。
陳凱欣說,醫管局需公布事發時的護士、護士學生及照顧病人數目,「他們編配人手是否有異常低,比例是否是可接受範圍?」她認為需待完成調查,再評論是否涉及管理層錯失。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事件罕見,長遠可檢視飲食指示的字眼能否寫得更仔細,例如寫明病人可進食的食物硬度等。他說國際間有指引,不同食物軟硬程度的等級,認為可檢視能否沿用這類準則。他認為今次事件似乎涉及前線人員之間的溝通問題,這方面或要再加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