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發展低軌衛星產業 把握太空經濟藍海\葉文祺、梁躍昊、張飛揚

  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簡化審批營辦低軌衛星牌照的流程,並將在本年內完成相關工作,筆者認為此項措施將為香港產業轉型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是指距離地表500至2000公里的人造衛星,因靠近地球,可應用於低延遲網絡、緊急通訊、環境監控、智慧城市、低空經濟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美國富豪馬斯克旗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的星鏈是最著名的例子。

  香港以金融中心聞名,表面上與衛星產業關係不大,但其實在將軍澳創新園已設有全港首間衛星製造中心,並且已經製造近38顆衛星。營運該製造中心的洲際航天科技公司更提出「金紫荊星座計劃」,預備製造、發射、運行112顆低軌衛星,未來重點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業務。

  借助灣區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事實證明,與傳統製造業不同,衛星精密製造不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間,因此適合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發展。與內地城市相比,香港高度國際化和健全法制,所提供的衛星產品似乎更容易獲國外客戶接受。洲際航天科技公司近期與阿聯酋公司TREEFAM Holdings L.L.C-FZ所簽訂2100萬美元的採購合約便是一例。

  筆者認為,從事衛星設計、製造,及營運的初創企業需要巨大的初始融資和高水平的航空航天人才,香港在此方面完全能滿足條件。另外,香港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相關企業可借助灣區其他城市完備的產業鏈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發展低軌衛星產業鏈,更可進一步帶動相關的AI數據分析、專利保護、太空法、太空保險及理財產品等專業服務業的發展,與香港現有產業可以有很好的結合。

  低軌衛星在發射升空、進入近地軌道之後,仍需要地面設施對其運行進行控制,並接收其所收集的數據。企業在香港運行此類設施操控衛星,需要取得由行政長官根據《外層空間條例》發出的外層空間牌照及由通訊事務管理局根據《電訊條例》發出的空間站傳送者牌照。低軌衛星需要成網成鏈,以一個星座的形式運行,才能覆蓋較大的地球表面,並發揮其效用。按照香港法律,現時每顆由地處香港的企業操控的衛星,都需要單獨申請此兩張牌照才可以在港合法運行,此審批流程的繁瑣程度可想而知。

  筆者相信政府此次提出簡化低軌衛星牌照審批流程,有利於幫助本港的衛星製造及營運企業快速發展,亦有利於吸引其他相關企業及人才進駐香港。與此同時,香港若能提供高效、透明的監管環境,將為政府帶來可觀的牌照費用和稅收收入,並有助於紓緩財政赤字。

  據麥肯錫預測,以商業航空引領的全球太空經濟市場在2035年將達1.8萬億美元。雖然太空經濟前景廣闊,但也不乏競爭對手,政府的戰略和支持因此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新加坡政府自2013年便成立了航天科技與產業發展辦事處(The Office for Spa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OSTIn),透過積極投放資金及培養人才等措施,促進太空經濟相關產業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新加坡目前已擁有約50間公司從事太空經濟相關產業,而香港的相關公司目前不超過5間。

  制定產業政策培養專業人才

  筆者認為,香港雖然在發展低軌衛星產業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亦需要把握時機,積極行動,否則或將錯失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寶貴機會。具體而言,政府需要盡快制定清晰的太空產業政策,明確發展目標與路線圖,包括成立相應的政府工作組、提供資金支援相關研究和初創企業發展、為相關企業提供稅務優惠等。

  政府亦可以引導本地大學增加航空太空工程、衛星技術,和太空法律等專業課程,培養本地專業人才。同時,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際專家和研究人員來港工作,增強香港在太空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

  透過簡化監管流程、制定支持政策、聚焦高附加值領域並培養人才,東方之珠有望在全球太空經濟的藍海中佔一席位,從而煥發新的生機。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