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以交響樂形式傳遞園林之美

  圖:馬魏家(左起)、宋元明、呂嘉、任小瓏及姚晨對香港演出充滿期待。/大公報記者郭悅盈攝
  圖:馬魏家(左起)、宋元明、呂嘉、任小瓏及姚晨對香港演出充滿期待。/大公報記者郭悅盈攝

  作曲家姚晨在最初接受蘇州交響樂團的委約時,便希望《造園》這部作品不僅呈現蘇州園林的景致,也能承載更廣闊的文化意涵,走向世界。「不僅中國有園林,日本、法國、意大利也有。因此,園林的美應該成為世界性的語言,讓全球的觀眾都能產生共鳴。」於是,姚晨選擇管弦樂作為主要載體:「由100多人組成的樂團,能展現更豐富的音樂層次。」

  同時,他也靈活運用了不同的音階與調式──從中國的五聲調式,到中古調式,再到西方的大調、小調,猶如園林中的「疊山理水」,層層遞進,充滿微妙變化。

  在姚晨看來,園林承載着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天人合一」正是其中最核心的思想。「當我們創造一座園林時,不只是造景,更是在與天地對話。」這種理念深深影響了他的作曲方式,他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為「全身心的投入,讓自己變成音符,變成休止」,在音樂裏模擬園林的層次與空間,營造一種既有秩序又充滿變化的世界。

  《造園》的音樂語言雖然根植於中國傳統,但並未局限於某一地域,而是試圖以交響樂的形式向世界傳遞園林之美。在銅管、木管、弦樂及打擊樂器的基礎上,姚晨亦在作品中加入了中國傳統樂器──鑼。「當鑼聲響起的時候,就像是在召喚沉睡的靈魂,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這些音響元素,使得《造園》不只是建造視覺上的園林,而是一座透過聲音建構的精神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