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烏礦產協議,新殖民掠奪之下的「美式承諾」\靖 偉

  曾揚言能在上任後「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提出希望烏克蘭通過向美國供應稀土資源換取持續對烏援助。但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的激烈爭吵,讓美烏礦產協議可能流產收場。相對於歐洲口中的俄羅斯對烏的「侵略」,某種程度上美國明火執仗的掠奪資源更讓烏克蘭傷痛。美國試圖逼迫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讓人看到了「美式殖民主義」掠奪他國資源的無恥,美國也自毀了自詡的「民主燈塔」根基。

  美烏礦產協議,看似以「重建基金」進行美烏合作,但本質上卻是「經濟殖民」為核心的霸權邏輯。這場交易的本質,是烏克蘭在戰爭與貧困的雙重絞殺下被迫讓渡資源主權,而美國則以「援助」之名行掠奪之實,將美式霸權的殘酷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美烏礦產協議的「互利」充滿諷刺色彩。一方面,烏克蘭將未來礦產資源收益的50%注入由美烏「共管」的重建基金,美國則以資金和技術支持作為交換。然而,細究條款便能發現,所謂「共管」不過是精心設計的語言陷阱。根據協議內容,美國不僅持有基金的最大財務權益,更通過技術主導權和資金槓桿掌握實際控制權。難怪烏克蘭人將之稱為烏克蘭給美國的「賣礦契」。

  「經濟殖民」的霸權邏輯

  另一方面,美國通過「形式平等」對烏「實質控制」,正是美國輸出其制度霸權的典型手法──通過規則制定權的壟斷,將經濟依附關係包裝成平等合作。特朗普政府刪除5000億美元直接債務條款的「讓步」,不過是把顯性掠奪轉化為更隱蔽的長期收益攫取,正如協議中埋下的伏筆:若烏克蘭未來收復被佔領土,其資源收益的66%仍需注入基金。

  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過「經濟殖民」給美式霸權進行了的「創新性」包裝。美國不像舊殖民者那樣直接佔領土地,而是通過國際協議的法律外衣,系統性剝奪他國資源收益的分配權。而且,美國緊盯的還是戰略性礦產,即烏克蘭的稀土、鋰、石墨等戰略資源,既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材料,也是軍工複合體的命脈所在。

  美國此舉也是意圖突破中國在稀土資源的優勢地位。通過協議鎖定這些資源的開發權,既實現了對中俄的戰略圍堵,又確保了自身產業鏈安全。這種「一石多鳥」的設計,暴露出美國已將資源控制視為大國競爭的新戰場。

  更諷刺的是,當澤連斯基試圖將資源開發與安全保障掛鈎時,美國卻以「不會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明確表態。這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將國際關係簡化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試圖讓烏克蘭在「立即失血」與「慢性死亡」間做出抉擇。

  美烏礦產協議,也徹底揭穿了「美式民主」的虛偽,暴露了所謂「美式承諾」的不可信以及「美式同盟」的脆弱。在利益面前,美國不僅欺騙了歐洲,更對烏克蘭實施了敲骨吸髓式的掠奪。美國自詡是「民主世界領導者」的形象轟然倒塌,「民主燈塔」的根基也被推倒了。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白宮的不歡而散,凸顯了美國藉政治優勢攫取經濟利益,忽視盟友核心訴求;而澤連斯基則堅持停火要以俄羅斯撤軍、領土主權完整為前提,而非接受美國主導的所謂「資源換和平」方案。這種分歧本質是美國將烏克蘭視為交易籌碼與烏方尋求「主權綁定」的矛盾。

  披着民主外衣的帝國主義本質

  雖然美烏未能就礦產協議達成共識,但在協議過程中美國「完美」演繹了「贏家通吃」的霸權邏輯,讓所謂「美式民主」的節操碎了。美國將經濟掠奪包裝成發展援助,這和19世紀西方老牌殖民者的「文明開化論」如出一轍,都是假藉「民主」或「文明開化」名義,掠奪他國的資源。只不過是美國既不必承擔殖民者的歷史罵名,又能通過規則設計實現超額利益攫取;既規避了直接軍事干預的風險,又完成了對戰略對手的遏制。而烏克蘭付出的,不僅是半個世紀的資源收益,更是國家發展的自主性。

  當美國財長貝森特早前將協議稱為「長期安全盾牌」時,這面盾牌保護的從來不是烏克蘭人民,而是美國資本集團永無止境的資源貪欲。這種披着「民主」外衣的「經濟殖民」,正是特朗普新帝國主義的標準形態。

  美國試圖逼迫烏克蘭妥協,暴露出的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生存或毀滅」的殘酷現實。這種「債務陷阱」的現代變種,比傳統殖民主義更具欺騙性──它不需要軍艦大炮,只需利用戰爭製造的脆弱性,隨時就能迫使一個國家主動簽署「經濟賣身契」。

  對於其他小國而言,或可認清美國真面目,以免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