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AI「搶」作家飯碗?\喬 苓
童話作家鄭淵潔近日稱,他讓AI(人工智能)用「鄭淵潔的手法」寫故事,AI用了四秒鐘就完成了一篇作品,看完之後,他承認自己寫不過「AI的鄭淵潔」,感慨AI時代的到來是必然的。
今年DeepSeek爆火,各行業都紛紛接入,希望用大模型提「質」增「效」。在文字創作方面,去年此時AI多是幫助製作PPT,粗寫發言稿和年終總結,如今已開始參與創作劇本。近日,企業家周鴻禕與演員黃奕合作,由AI編寫了一部機器人進行謀殺的科幻作品,不僅提供劇情,還用「圖生視頻」技術替代跳躍樓頂那樣費時費力且危險的實景拍攝,特效畫面大量運用AI生成,演員只需拍攝幾個不同角度的表情即可,拍攝成本降低而視覺效果提升。
AI是否將「搶」作家的飯碗,多位作家在過去半個月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科幻作家劉慈欣認為AI可能對文學定義、創作意義產生重大改變,多少年後回望,現在很可能是文學史上的轉折。不過,寫作過程中產生的樂趣和成就感,在於自己去創造一個想像世界,這是AI不能帶來的。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AI技術近年取得巨大突破,但文學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其核心價值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假如世界都用機器寫詩,就沒有人會互相傾聽了。
目前大模型通常通過海量文本數據進行訓練,輸出結果多為已有創作的整合。作家余華此前評論AI給出的創作提示只是屬於「人」的看法,而不是屬於「命運」的看法,假如是命運的看法的話,會突然有很大的意外出現。AI的作品是「完美且中庸」,可以寫出中庸的小說,但寫不出有個性的小說。
AI取代作家,還是人機合作?「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生活的深厚積累、對世間萬象的細緻觀察和發自靈魂深處的情感筆觸,這是以前作家寫作的「法寶」,或許也能讓作家在AI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