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針腳裏藏着的溫暖與承諾

  鍾巧雲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風俗,女孩子出嫁前要為男方家的長輩每人做一雙布鞋,以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姐姐出嫁前便按照當地風俗給夫家的長輩每人做了一雙布鞋。

  那時,我們全家人穿的鞋子都是姐姐親手做的,母親和姐姐把洗乾淨了還有利用價值的爛衫爛褲上的布料一塊塊拆開,收藏起來做布鞋。做布鞋需要很多碎布,因此母親都捨不得丟掉,對於我們這個貧困家庭,爛衣服也是寶貝,姐姐可以把它變廢為寶。

  姐姐是個非常聰明的農家妹子,年輕時做起農活來比母親更勝一籌,做布鞋的手藝無人能及,我小時候穿着她做的布鞋心裏美滋滋的,小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心靈手巧的姐姐。

  小時我曾經聽大人們議論過,誰家的妹子出嫁,因為自己不會做布鞋,又捨不得花錢請人做,把老祖宗定下的規矩都改掉了,真是摳門。母親最怕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所以叫姐姐要來了未來夫家長輩的鞋子尺寸,然後開始把從裁縫師傅那裏弄來的邊角料和爛衣服中拆下的舊布用濃稠的粥湯一層層黏貼起來。我特別喜歡看姐姐做布鞋,只見姐姐把新的黏貼好的布料鋪在下面,把舊布料鋪在中間,然後在上面再鋪幾層新的布料,大概有十幾層吧,黏貼好後,用力壓住,再按照腳樣的大小切掉邊沿,鞋底的形狀就呈現在我的眼前。

  家裏有個不大不小的藤筐,裏面裝着好幾種針。心裏想着長大也要像姐姐那樣為全家人做布鞋,所以每天晚上姐姐納鞋底時,我就在旁邊看。姐姐納鞋底的動作非常好看,納鞋底的針叫做鞋底針,比其他針粗一些,因為它要穿透十幾層的鞋底布,針不粗,一用力,就容易斷。

  納鞋底時,針要穿透十幾層布,先要用套在中指的頂針抵住針的尾部用力頂,才可以讓針穿透那十幾層布。姐姐說︰「納鞋底要用力,用了力,鞋底才會出現密密麻麻的凹陷,那些凹陷,是為了固定針尾不會打滑,當針在鞋底的一面頂沒了,針尖從另一面穿出來半枚,又必須用針夾夾住,再用力拔。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納,一隻鞋底,大概需要上千次,而且每一針都要用心,來不得半點馬虎,線點越密,鞋底就越結實,鞋的壽命就越長。」

  看着姐姐納的鞋底兩面露着密密麻麻的線點,我覺得做鞋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開始有點怕怕的。當時還是生產隊時期,每次開社員大會,會做布鞋的女人都會把黏貼好的鞋底帶到生產隊的會議室,一邊聽隊長宣傳國家政策如何搞好生產、一邊納鞋底。

  別以為納鞋底是件輕鬆事,其實納鞋底是一件辛苦活,我看多了婦女們納鞋底,每納一針,頂針、夾針、拉麻線時,看着她們咬着牙十分用力的樣子,我都打起了退堂鼓,她們每拉一次線,手背上的筋就會鼓起來,為了拉緊每一針麻線,使鞋底結實,她們的手背總會被勒出一條條線痕。

  之所以喜歡看姐姐納鞋底,是因為她納鞋底的動作太優美,每完成一針,姐姐就會把針往頭髮上抹一次,然後再找準下一個下針點戳進去。我很納悶,這個動作對納鞋底有什麼幫助?一次大着膽子問姐姐,姐姐告訴我說是為增加針身的潤滑性,使針在穿透鞋底時減少摩擦力。難怪每個納鞋底的婦女不管頭髮上有沒有油,每一針下針前,總會把針先在頭髮上抹一抹。

  姐姐告訴我,鞋底準備好後,就要做鞋幫,做鞋幫先要有鞋樣,鞋樣用紙剪裁,按腳的大小確定,呈倒U字形,貼在布上,鞋幫由3層構成:鞋面布、鞋襯和鞋裏層布。鞋面布必須用新布,且要用韌性強的,為的是保證鞋的壽命。

  時代潮流不斷更新,但布鞋始終是我心中的一份愛,它就像一份歷史的記憶和文化底蘊,帶給我無盡的懷舊與復古情感,姐姐親手做的布鞋,穿越時光的腳步聲,在石砌路上,留下的是歷史的印記和歲月的滄桑,每次想起布鞋,就能讓我回到那個純真快樂的孩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