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 共建聯合實驗室創新探索

業內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可以成為中國算力出海的目標先導區。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表示,此前,透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而這些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應用、智能化升級,需要算力服務和設施來驅動。與此同時,中企在這些地區有大量投資,企業眾多,他們自身的數字化升級需求,將推動國內算力出海的同時,帶動中國算力對接所在區域需求。
針對性設計 提供外包服務
「中國政府及企業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探索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合作機制。如果說過去10多年主要以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那麼未來算力出海,將是中國新型基建、新型服務出海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江說。
談及算力出海路徑,林江表示,可先針對東南亞、中東等市場設計算力產品,提供算力外包服務。比如,越南、印尼等國正在大力發展製造業,中國可以針對他們的產業特點,設計出相匹配的算力服務貿易或裝備產品。
山東省人大代表、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認為,算力出海屬於數字貿易,相比貨物貿易更複雜,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需要在各級政府機構的支持指導下規範引導市場行為,並進行創新探索。他還建議,要鼓勵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同時,他建議建立健全算力出海風險管理機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綜合型算力服務人才。
港可作中轉站 鏈接全球市場
林江認為,在中國算力出海過程中,香港憑借國際化的科研生態、成熟的金融體系以及貿易自由港、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的優勢,可成為中國算力鏈接全球市場的中轉站和橋頭堡。
林江表示,港科大、港大、港理工等與國際科研平台緊密合作,項目合作中將大量用到內地的算力資源,輸出中國算力服務。
「近年來,香港特別重視與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合作,這些地區的算力基礎設施、算力裝備部署遠不及中國。香港可以透過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中國算力出海。」林江說。
林江特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建設,為香港助力中國算力出海創造了絕佳的機遇。目前,多所香港高校已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布局校區或研究院,中山大學等內地高校也在香港設立科研平台。與此同時,透過大灣區人才簽註、香港優才計劃、高才通等政策,兩地人員、資金往來的機制已經日趨完善。科研合作和人才流動,都為算力出海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