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翁克服中風 跑完十公里渣馬 由腳震震到跑足十圈 盼經歷為病人打氣加油

●阮伯(中)、李振強(左)和李秋凝(右)合力完成渣馬十公里賽事。他們共同做出「十公里」的手語。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阮伯(中)、李振強(左)和李秋凝(右)合力完成渣馬十公里賽事。他們共同做出「十公里」的手語。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今年的渣打香港馬拉松有逾七萬人參與,在云云選手中,有一位七旬全聾跑手,懷着堅定的決心挑戰十公里。人稱「阮伯」的阮文慶3年多前曾經歷過中風,當時連行路都力不從心,不過,他靠着鋼鐵般的意志克服病痛、傷患、身體不便,更拋開年齡束縛,開展了一段沒有終點的「神奇之旅」。他近日在傳譯員的幫助下,以手語跟記者分享了如何從腳震震走路,到今日可以邁開大步,自由奔跑的熱血故事,希望為其他傷病、體弱者打氣加油。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今年72歲的阮伯沒有佩戴助聽器,須通過手語與人溝通。「我以前是糕餅師傅,長期忙於工作,不知道要做運動,對跑步更毫無興趣。」

  健康響警號 悟「要自己幫自己」

  3年多前,他突然暈倒入院,在醫院躺了6天,檢驗出是腦血管問題。初期他右腳不聽使喚,步履不穩,醫生叮囑他要多做運動,防止病情惡化,「阿囝勸我唔好坐以待斃,我身邊都有類似經歷嘅聾人朋友。自此,我提醒自己,唔想咁樣就要做運動,要自己幫自己!」

  阮伯毫無運動根底,中風後又不良於行,唯有選擇到公園散步,「初時一拐一拐試行,很快已經氣喘。」經過數月堅持,順利完成公園繞圈步行,一年後可繞十圈,「覆診時,醫生讚我狀況好好多,因此對跑步愈來愈有興趣。」於是他決定「升呢」,「由繞公園到跨區長跑,慢慢加長路程,由柴灣嘅屋企一路跑到灣仔金紫荊像。」一趟耗時約3個半小時,「無論落雨抑或烈日當空,我都照樣每天跑,大汗淋漓,但好享受。」

  不是專業跑手,但阮伯不斷要求自己突破上限,「從3個半鐘(完成一趟)縮短到2個半鐘,後來1小時40分鐘都試過做到,我有用電話記錄。」去年11月,他更與兒子一起出戰科學園十公里挑戰賽。後來,他知悉聾福會與香港會計師公會合作,在渣馬比賽中提供慈善跑手名額,同時為「人工耳蝸慈善基金」籌款,他便去報名。

  「通過面試後,接受了9堂跑步訓練,先後結識到兩位馬拉松拍檔。」阮伯說,他們分別是聾福會手語傳譯主任李秋凝和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李振強,兩人各司其職和他拍住上,協助他完成十公里挑戰。在渣馬當天,李振強負責在阮伯的右前方開路,過程中會留意他有否氣喘或未能跟上,相應調節速度配合,並叮囑阮伯不要貪快爬頭,以免碰撞跌倒。

  阮伯最終以1小時34分25秒順利完成渣馬十公里賽事。賽後檢討時,阮伯似乎不甚滿意,「那天非常乾燥,腳踭有裂紋,每次落地都有點痛。若非如此,表現應該可以更好!」

  擬定目標 下次要挑戰半馬

  對阮伯而言,長跑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每一次衝線,都是為下一次的長跑累積經驗。因此,他已定下目標,下次要挑戰半馬,並在李振強建議下,從過往每天跑改為跑兩天休一天,但把跑程延長,最新終點線定於中山紀念公園,兩人更已約好一起練跑,為達成下一個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