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區域供冷工程 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當前政府如何有效節流,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筆者此前針對預算案向政府建議,可考慮叫停新發展區的區域供冷系統工程,這一建議得到了政府的採納。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日前在網誌中表示,局方正在檢視相關工程,並計劃於第二季度公布供冷系統檢視結果。他初步估計,該項目若叫停,可為政府財政節省不少於 400億元的工程開支。這對於緩解政府財政開支壓力,無疑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區域供冷系統通過中央冷卻站製冷,並將冷卻水或冷氣輸送到整個地區的多個建築物,為其提供冷卻服務。此系統在高密度城市區域具有一定的效能優勢,例如如今啟德區已經啟用的區域供冷系統。然而,區域供冷系統涉及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且回本時間較長,加上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故此,在前期建設與運營模式上,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做法。杜拜、巴黎等城市的供冷系統是由私人企業投資興建並運營,而哥本哈根、溫哥華等地則是由當地政府所擁有的公用事業公司投資建設及營運。故此,是否在新發展區繼續沿用政府投資興建的模式,成為可以檢視的課題。

  事實上,過去香港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並非只有政府投資興建一種模式。以海底隧道為例,紅隧當年由政府全資興建,而東隧和西隧則是政府通過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的模式(BOT模式),由私人發展商投資興建。啟德區的區域供冷系統於2001年開始展開研究,於2013年開始啟用供應。如今系統的運營隨着啟德發展區的日益繁榮,開始起到一定的示範效應。故此,其後新發展區是否可以吸引私人企業、民間資本投入興建,提供服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發展路徑。

  同時,在科技快速變革的背景下,區域供冷系統是否會被新科技取代也值得政府予以關注。當下已經有香港本地企業研發出建築物塗料,能夠反射陽光並發射紅外輻射,從而降低建築內部的溫度。未來隨着創新科技的不斷發展,都市製冷解決方案,亦可能出現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能夠檢視區域供冷系統相關項目,亦是為之後的城市發展和路線留出了一定的空間。

  今次筆者的這一建議獲得政府採納,對區域供冷系統的檢視,體現了在財政緊張時期,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探索節流之道的積極姿態。政府能夠根據財政狀況、科技發展、現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對發展策略進行調整檢視,可謂從善如流。在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當下的需求與效益,也要放眼長遠,關注科技發展趨勢對傳統設施的可能衝擊。對於區域供冷系統這樣涉及大量資金投入的項目,審慎評估其建設與運營模式,探索更為經濟、高效且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替代方案,是政府在財政壓力下作出的務實選擇,也有助於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