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筆陣】構建文化出海生態 港「超聯人」要敢創新

  歷史上,香港長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橋樑存在,國際化的都市背景和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中外藝術資源在此自然融合。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制度框架下,香港既能依託內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又能以獨立關稅區身份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樞紐地位。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就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賦予了香港特殊的時代使命。特區政府應勢重組成立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制定了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設立了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等專項支持,年均文化藝術開支都在50億港元以上。

  香港近年來積極發展盛事經濟,以「月月有盛事」的密度打造文化品牌,覆蓋傳統藝術、流行文化、國際前沿等多個維度,這與其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戰略目標是高度協同的。通過大型文化活動最終可以達到集聚國際資源、激活產業聯動、提升文化影響力、幫助優秀文化出海的目的。通過盛事經濟,香港正在實現從「文化碼頭」到「文化源頭」的轉型,2024年逾240項活動,印證了「活動策劃—資源集聚—產業增值—文化輸出」的閉環已成形。

  將文化自信轉化為觸達全球產品

  未來,香港需要在「超級聯繫人」角色中注入更多的中國敘事,對內深化與內地的教育和產業協作,對外通過數字平台、國際活動及政策創新,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可觸達全球的產品與服務,其核心在於以青年為引擎、科技為工具、文旅為載體,構建兼具文化深度與市場活力的出海生態。

  從2022年開始,每年全國兩會過後,我都會應邀給香港中四及中五約200位學生上一堂課,每次我選擇的方向都是「文化自信」。2022年我的課件題目是「新國潮背後的中國文化自信」,從當時爆火的故宮超級IP講起,講到新國潮背後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深層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

  2023年我分享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號召年輕人作為社會的建設者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塑造健全的人格、強化文化角色、踐行文化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強國夢想貢獻力量。雖然每次課堂只能影響到在座的同學們,但我想通過他們向自己的同學、家長、朋友們哪怕只是碎片化的傳播,也算是我在強化香港青年文化認同工作上走的一小步。

  今年我在香港看了《哪吒之魔童鬧海》,感動於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疊加,同時也引發了大家關於文化出海的更多思考。今年兩會之後的小課堂,我仍然會選擇「文化自信」這個大方向,從李子柒、《黑神話: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鬧海》這些現象級的文化符號出發,希望讓更多香港青年為我們自己的文化而着迷、為我們的文化出海而驕傲。因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 楊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