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香港國際化優勢 助力國家應對關稅戰

  李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周靚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由當地星期二起,把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由10%提高到20%,對此中國堅決反制。美國並向香港產品再徵10%關稅,累計徵20%,特區政府表示強烈不滿,斥美嚴重違反世貿規則,損人不利己,特區政府會就事件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美發動關稅戰雖波及香港,但香港依託國家支持,並結合自身優勢,開拓進取,凝神聚力拚經濟、謀發展,在波詭雲譎的國際風雲中展現出難得的定力。在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中,香港可發揮國際化優勢,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助力國家應對關稅戰。

  面對美發動關稅戰、搞極限施壓,中方在堅決反制的同時,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多邊貿易體制發展、維護國際經貿秩序。從去年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到不久前結束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國家選擇以推進高水平開放、鼓勵自主創新的姿態迎接新的形勢和挑戰,在這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創新發展中,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大有用武之地。

  香港主動出擊開拓新興市場

  去年12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一國兩制』蘊含的和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護。」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對處於由治及興新階段的香港意義重大。

  「一國兩制」是開放的,可以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一國兩制」也是包容的,體現中國人有容乃大的智慧。香港是開放的,體現在自由港地位,也體現在經過百年發展確立的國際貿易、航運、金融中心地位。迄今為止,香港仍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是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當前全球最自由、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基本法賦予香港在經濟領域大量的高度自治,如財政獨立、不實行外匯管制,貨物、資本自由流動,作為單獨關稅區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與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並與其他經濟體締結貿易協定等。

  目前,香港已與世界多個經濟體簽訂共計9份自由貿易協定、24份投資協定及45份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大大提升香港的國際經濟金融地位,香港可在國家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香港的開拓創新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體現在社會、法律等領域。多年來,香港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法治、簡單透明稅制,吸引了眾多企業來港發展,如2024年,母公司在海外或者內地的駐港公司達9,960間。香港優越的教育資源、優美便利的生活環境也吸引了眾多人才來港發展,這兩年特區政府加碼網羅人才的政策,取得顯著效果。去年9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在全球最具人才競爭力的經濟體中,香港排名第9位,較去年上升7位。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使其與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自然銜接。

  面對美國無理的關稅打壓,特區政府決定就事件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指美國的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並無視香港根據基本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及獲世貿組織肯定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特區政府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美方的無理措施正式啓動程序,以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同時,特區政府主動出擊、發掘和拓展與全球南方國家間的關係。行政長官李家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多次帶團出訪東盟、中東、南美等國,同團的多界別代表也積極與當地建立廣泛聯繫,簽署近百份合作協議及諒解備忘錄。去年11月,行政長官李家超還利用到秘魯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機會,與秘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雙方經貿關係注入新活力。全球南方國家蘊含着巨大經濟增長空間,可為港商提供新發展機遇,香港可利用自身的資金人才優勢,助力全球南方國家發展,更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等,可謂一舉數得。

  聯通內外香港大有用武之地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平台。近年內地企業駐港公司增加迅速,2024年達2,620間,如科大訊飛、微眾銀行和霧凇資本等分別宣布在港設立國際總部、科技公司總部和地區總部。2024年,香港有71隻新股上市,共籌資870億元,新股集資額位居全球第四。2025年,內地優質企業來港上市延續之前勢頭,2月,內地電動車電池製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遞交主板上市申請,市場估計至少集資390億元,有望成為近四年來香港集資最多的新股。此外,得益於內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的利好,開年以來,港股不斷攀升,市場信心強勁。

  香港與內地的聯通不僅體現在資本市場,還體現在區域發展和人員交流。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越走越穩,灣區9個內地城市集群成為眾多港人求學、就業、休閒之地。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也是世界的香港。香港在積極協助內地企業借香港平台「走出去」的同時,也需不斷鞏固既有優勢,增強發展動能,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際企業進駐香港及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香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