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不亂】生產力局醫「痛症」

  方 芳

  坊間有聲音說「開電動車後,腳毛減少了?」這天,一批資深傳媒人應邀前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畢堅文總裁陪同下參觀,其中一項「電磁波測試」,專家解答了上述問題的正確答案。

  大氣層充斥着電波,用電就有電磁波,干擾着公眾廣播、交通、飛航的通訊頻道,所以很多電子產品,都要符合電磁波國際標準,生產力局的「電磁波測試」運作超過20年,具有測試權威,可幫助企業的產品如家電、玩具、電器、醫療器材、無人機等進行電磁波測試,其中就有一項電動車電磁波測試,把探頭放在駕駛座的頭、胸、腳等位置,測試電磁波是否超標。因為腳部位置最接近電池,因此坊間有誤傳「開電動車會掉腳毛」。專家說,高電波確實會把毛囊燒傷,但國際上對電動車的電磁波要求很嚴格,電動車均經過測試符合標準,「脫毛」一說不能成立。

  除了上述電磁波測試,還有中藥材重金屬測試、有機物檢測、電子鐘錶網絡風險檢測等等,生產力局的檢測一環,幫助香港企業的產品在國際上樹立標準。另方面,生產力局提供應用科技幫助中小企解決他們的「痛點」,例如藥廠人手不足,生產力局為他們設計智能生產線,解決精細包裝難題,提升產能;又如,為廠商設計靈活多變路向,比方製衣智能化,適應「量少款多」的客戶需求,婚禮的不同服飾,15件3種不同款式的禮服,上午下單,中午就可以交貨。生產力局的主要工作是協助中小企提升生產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原來廚餘、月餅、雞蛋仔企業都各有痛點,他們帶着不同痛症來「求醫」,然而這個「醫生」並不簡單,解決「疑難雜症」之餘,還可以幫助中小企申請政府資助,企業出2元,政府資助1元。

  香港缺少地方、人力和資源,大規模的工廠都在內地,這是否意味着,離開香港已久的工業可以回歸?畢總裁說︰「不是每一工業都可以返港,只有高科技、高質量、高價值、佔地少的工業才有條件,藥物、食品在香港是大有可為。」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立於1967年,是政府資助的法定機構,有1,000多名員工,專注培訓科研人才,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製造科技領域,發展新型工業、智能製造、綠色智慧生活、未來技能、數碼轉型、網絡安全,提升香港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