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CPI目標下降 利於物價溫和回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兩會報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諸多新內容,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增速目標由「3%左右」調整為「2%左右」。「跟往年有所不同,背後是一個更為積極、政策導向更加鮮明的信號。」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5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如是說。另外,中央赤字率首次達到「4%左右」,達歷史新高。專家認為,赤字率首次達到4%,體現了發展優先,中央加槓桿,優化支出結構,穩妥化險。

  陳昌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物價漲幅預期目標調整為2%左右,主要考慮是,在當前中國物價下行壓力大於上漲壓力背景下,向全社會和市場強化價格指標的導向作用,努力通過各種政策推動物價溫和回升,這樣既可以保障老百姓基本民生不受影響,同時有利於提振市場預期、促進企業增加投資,使得老百姓有更多就業增收機會,有利於改善整個國民經濟循環。

  赤字率首達4%符合發展需要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有諸多新內容,經濟目標方面,CPI增速目標由「3%左右」調整為「2%左右」,實際上是將原先的通脹上限改為物價水平目標,加快推動物價合理回升。宏觀政策方面,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赤字率首次達到「4%左右」,超過2020年疫情衝擊時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為2008年本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以來的最高水平,體現了中央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堅定決心,是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體現出政策非常實事求是,因時因勢順勢而為。

  羅志恒提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當前可以發揮多重作用:一是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擴大總需求,以內需提振對沖外部衝擊、以內部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二是優化供給結構,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三是穩定預期,當前各方對財政政策發力期待較高,財政發揮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能夠更好穩預期;四是防範化解包括房地產和金融在內的經濟社會風險,更好地支持房地產保交樓、收儲等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