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後世慕名大文豪 「東坡豆腐」成名菜

●東坡豆腐中加入香榧子,增添了濃郁的堅果風味。 網上圖片
●東坡豆腐中加入香榧子,增添了濃郁的堅果風味。 網上圖片

  從小我就很喜歡吃豆製品,無論是作為原材料的黃豆還是由它製作出來的豆腐,我都十分喜歡。甚至連平日打邊爐,我都很喜歡加入響鈴、枝竹。

  豆腐到底是如何發明出來?最常見的說法是由淮南王劉安發明。劉安是西漢劉氏諸侯國淮南國的王,他在中國文學界十分有名,因為他編了一部名為《淮南鴻烈》(又稱《淮南子》)的書。另外,劉安在道教界也十分有名,因為他是其中一位成功通過「仙藥」而白日飛升的「仙人」。這事記於魏晉南北朝《神仙傳》之中,日後有機會詳談。

  「豆腐之神」或為淮南王劉安

  或者,因為《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為主的書,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而淮南王又是人間世之中的一個仙人,所以便傳說是他發明豆腐。像明代羅頎《物原》(一部介紹古代發明的書)的其中一章《食原第十》便明言:「劉安作荳腐。」另外,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之四》亦云:「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到了今日,淮南王劉安(業內稱「淮南先師」)更成為「豆腐之神」。

  說回豆腐。這可是一個可塑性甚高的食材。最基本的炸豆腐、烤豆腐、湯豆腐都已經很好味,而且營養十足。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也記了一道叫做東坡豆腐。

  東坡豆腐這道菜,光是名字已經聲勢十足。無他,但凡冠以「東坡」之名的菜餚都像有着光環一樣。

  不過,必須說明一下,從已知的東坡文集之中是找不到東坡豆腐這一菜式的。大概作為「宋代吃貨」的蘇東坡,也免不了被「後世吃貨」冒用名號的命運,像東坡肉、東坡羮、東坡餅、東坡肘子等,都似是而非地成為他的發明物。

  「靈魂醬料」含香榧子

  這道「東坡豆腐」,林洪只是用了廿八個字去描述:「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其中,最關鍵的醬料卻沒有更多的說明。畢竟,豆腐其味本淡,必須以醬料佐之。所以,今天若要復刻,則必須掌握「榧子」的使用。

  「榧子」,即今日的香榧子,它的大小就和棗核一樣,兩頭尖,中間呈橢圓形。它的油脂含量比較高,有一種濃郁的堅果香氣,所以頗受宋人喜愛。蘇東坡便有一詩《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寫香榧子,一些中藥藥典說香榧子能殺蟲消積,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是既惹味又具有食療功效的食物,所以除了用於東坡豆腐,又見用於熬粥。

  按我的猜想,東坡豆腐的主要味道應該是來自香榧子。事實上,脫胎自黃豆的豆腐應該跟它挺搭配。故此,醬料的味道應該不能太濃郁,否則便搶了香榧子的香味。用淡味醬油是一個方向,或者改用日本菜愛用的「鹽麴」更加合宜。一來,味道鮮而不搶風頭;二來,也配合了「東坡豆腐」的健康概念。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