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餐誤餵正餐 明愛病人鯁斃

  醫護理解DAT現誤會 醫管局設委員會調查

  香港再發生醫療事故導致病人死亡。明愛醫院一名75歲男病人原本只可食流質食物,由於醫護溝通誤會,一名註冊護士誤以為病人可進食固體膳食,並指示另一學護餵食,患者隨後出現咳嗽,經搶救後不治。院方表示,已兩度與病人家屬會面及解釋,並致以深切慰問和道歉。涉事註冊護士及學護正安排休假。醫管局會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事件,目標八星期內找出原因及改善措施。有醫護解釋,這宗「餵錯餐」鯁斃事故的關鍵是醫護對「平時食開的食物」(DAT)理解不同,醫生所指是暫停禁食,食糊仔,護士卻誤以為是固體食物。

  明愛醫院行政總監關慧敏昨日在記者會表示,該名本身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的病人於上月28日因肚脹及便秘入院治療,病人去年開始已於院舍進食免治餐,即須將食物打碎以更易吞嚥,今年則改為進食糊狀食物。病人入院初期需禁食及以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其後病情好轉,可恢復進食流質食物。

  本月3日,醫生認為他可進食「平時食開的食物」,於是在病人紀錄寫下「DAT」指示。關慧敏解釋,「DAT」即英文Diet as tolerated,意思指可進食平常進食的食物,相信負責護士與醫生溝通出問題,誤以為該指示等同可進食「正常餐」,即有飯、菜或肉片一類較固體的食物。

  當時正值派午餐時間,涉事護士遂安排該名病人進食「正常餐」,並指示一名學護餵食。該名學護餵食初期「好細啖」,病人亦能吞嚥及咀嚼。然而,病人其後開始咳嗽,學護遂停止餵食,並通知護士及醫生。醫護人員其後以喉管吸走口水及分泌物以減少阻塞,惟病人情況轉差,心臟及呼吸已停頓,遂為其急救,並在插喉期間發現其喉嚨有食物殘渣,要用鉗子取走以協助呼吸,終延至下午1時30分證實死亡。

  涉事的註冊護士有4年年資及一名大學五年級的學護,關慧敏表示,該名學護在餵食期間已經檢視病人有否吞嚥及咀嚼,相信屬個別事件。

  林哲玄:DAT欠精準 但難捨棄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昨日表示,病人適合進食什麼屬基本護理步驟,且經過醫護人員評估及溝通,不應出現「餵錯食物」。一般病床上會有關於護理的指示,例如「DAT」、「NPO」(禁食)及「進食軟餐」等,若看到「DAT」,按程序護士須先審視病人過往的用餐紀錄,尤其病人可能因病況轉變而不同。他強調,每名「DAT」病人可進食的食物也不一定一樣,惟這卻非所有醫護人員的共識,確有不少醫護將之理解為「正常餐」。

  林哲玄說,「DAT」一詞由英國傳來,有欠精準,「但又不可以完全捨棄,因為西方國家全部也在用,捨棄便與外國不接軌。」

  香港護士總工會會長蘇肖娟表示,護士不能單憑「DAT」就判斷病人可進食「正常餐」,「必須先了解他可以吃什麼,以及是否能消化得到。有時亦會循序漸進,例如禁食後先給予流質食物,到可以吞嚥才逐步提供粥、糊仔及冷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