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支援計劃 優化資源運用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本港面對高達千億財赤,財政司司長要如何開源節流,可謂絞盡腦汁。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點名要求檢視社會福利、醫療衞生和教育三方面的開支。由於涉及民生,備受關注。事實上,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口結構變化,相關資源和服務的需求也會改變。雖然任何節流的舉措都不會贏取「掌聲」,但政府仍應該有責任及早檢視政策的可持續性而作出正確的調整。

  在教育方面,當局直接取消例如2,500元不設審查的學生津貼等開支較大的項目,並尋求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包括整合部分資助學校的津貼及調整發放安排,改為以整筆撥款的形式發放,讓學校按其發展需要和優次緩急,更靈活運用資助。對於一直受惠的學生及院校而言,這個「節約」的做法,只能無奈接受。但實際上,有關措施既可減少財政支出,更可節省處理審批和行政流程的人手,為削減部門編制做好準備,值得肯定。惟頗令人費解的是當局為此又要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卻又未提供具體的落實日期。

  其實,若本着「應慳則慳」的原則,當局仍有不少措施可以整合資源,節省開支。教育局除了對學校的支援計劃外,對學生的其實也很多支援,涵蓋學費減免、書簿津貼、車船津貼、上網費津貼、校本課後學習以及在校免費午膳等,惟這些計劃仍是獨立運作、各自申請,浪費資源之餘,也為市民帶來不便。政府的「一網通辦」本來可以好好發揮作用,但當局偏偏沒有好好利用,實在可惜。事實上,除了單一政策局外,不同政策局負責的支援計劃之間(例如上述計劃與勞福局下的福利金計劃、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等),申請機制和訊息互通方面,仍可以進一步優化,以達到既可節流,又可增加效率的目標。

  今次當局因應財赤而作出資源整合,同步推展迫在眉睫的行政改革,也算是一個契機,應該好好把握,通過整合支援計劃和落實「電子政務」,能在節流的同時,提升市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