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行千里【中國速度】/萬億投資強基建 千城競發再提速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一直是兩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基建協同布局、接續而起,不斷刷新「中國速度」,擦亮「中國名片」。今年伊始,在「冰雪經濟」的帶動下,中國基建再度迎來「開門紅」:傳統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速,各地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頭戲的項目規劃投資累計超萬億元……業界普遍預計,在2025年全國兩會最新政策導向的加持下,中國基建將繼續按下「加速鍵」,並為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源。\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2025開年以來,在第九屆亞冬會的帶動下,中國東北地區的基建項目延續了火熱態勢。官方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綜合開工率為28.39%,同比增長7.41%,環比增長1.38%。其中港口設備開工率為64.88%,履帶式起重機開工率為58.26%。而放眼全國,整體工程機械開工率也達到了39.62%。其中,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海南、湖北六省開工率,均超過60%。
化債政策支持 地方騰出手腳
事實上,2025年中國基建率先啟航,各地早有綢繆。大公報記者查詢各省投資規劃發現:北京今年將集中推進100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海重大工程計劃安排正式項目186項,全年安排投資計劃2400億元;江蘇今年擬安排重大實施項目500個,同比增加50個,年度計劃投資6526億元,同比增加118億元;浙江則分兩批安排「千項萬億」工程項目,其中第一批年度計劃投資就達到1.15萬億元……而在這些重大項目規劃中,基礎設施建設均是當仁不讓的重頭戲。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為2025年中國基建的「凱旋高歌」提供了強勁引力。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特別是提升赤字、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均有力推動了基建投資的穩健增長。10萬億元化債政策則有效緩解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壓力,使地方政府能夠「騰出手腳」,聚力於經濟建設和民生保障。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並指出要「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回顧中國基建的歷史,可謂成績滿滿、畫卷絢爛。在國內,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穩步推進,全國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在國外,雅萬高鐵、中老鐵路、匈塞鐵路等一批國際合作項目成果不斷,中國基建成為叫響全球的亮眼名片。
近年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5G網絡快速發展,高標準高品質基礎設施比例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提速,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重不斷提升,有力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基礎性網絡不斷拓展,農村公路持續增加,農村供電網絡持續優化……總體而言,傳統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速,基礎設施結構更加合理,各領域建設全面開花。
國家統籌協調 保障項目進展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所長楊萍日前公開表示,中國政府提前下達了2025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國家發改委也於去年10月下達了今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支持地方加快開展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楊萍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強化資金支持和要素資源保障,推動尚未開工的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確保到今年底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收官。
展望2025年的中國基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對大公報說,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國內基建的作用將更加凸顯。此外,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下,預計2025年中國基建將迎來新的熱潮。而基建發力,不僅能為整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更能推動產業升級、創新科技及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