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風雲/中國精準反制 美國對華關稅戰自損短視\靖 偉
美國政府以所謂「芬太尼問題」為由,昨日起對中國輸美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這是美國繼2月初對華加稅後的再次單邊行動。面對美國步步緊迫的關稅戰,中國不僅佔據國際道義,而且反制措施精準有效。
就前者而言,美方此次對華加稅的理由「應對芬太尼濫用問題」,明顯不合邏輯。據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報告,美國芬太尼危機的主要來源是其國內非法製造與流通,而非中國出口。中國自2023年起已建立全鏈條芬太尼管制體系,對美出口量較2018年下降98%。而且,用「芬太尼」作為對他國加稅理由,已成美國實施霸凌關稅政策的「萬金油」,不僅作為對華加徵關稅的理由,也是對美國兩個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關稅的理由。
甩鍋卸責掩蓋治理無能
所以,利用「芬太尼」作為對華加徵關稅的藉口,是典型的美式「甩鍋卸責」行為,是美國無視客觀事實,將國內治理無能的矛盾轉嫁至中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掩蓋其禁毒政策的失敗。墨西哥、加拿大等國可以屈從美國的關稅戰淫威,中國可不吃美國這一套。隨着美國對全世界加徵所謂對等關稅,美國對全球發射「關稅子彈」,美國單邊主義的關稅政策愈發失去國際道義。
中國的反制措施包括,對原產於美國的農產品、能源產品等加徵10%至15%關稅,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起訴訟。顯然,中方精準、克制的反制策略,不僅彰顯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也為各國提供了反制美國霸凌的範例。面對美方挑釁,中國的反制措施體現出「精準性」與「規則性」兩大特點。
一方面,中國反制措施精準擊中美國經濟痛點。中國公布的清單涵蓋農產品、能源、工業品等四大類,其中大豆、玉米、豬肉等美國對華出口主力商品被加徵10%至15%關稅。這些產品不僅關乎美國農業利益集團,更與2025年中期選舉的關鍵州選情深度綁定。例如,艾奧瓦州作為美國大豆主產區,其農民群體是共和黨的重要票倉,中方反制將迫使美方重新評估政治代價。
另一方面,中國反制措施體現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中方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對美提起訴訟,強調單邊關稅違反非歧視原則和關稅約束義務。這一行動不僅是為自身維權,更是為維護全球貿易秩序樹立標杆。美方屢次繞開多邊框架實施單邊制裁,實質上是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破壞。中方的法律訴訟,為發展中國家抵制霸權行徑提供了範例。
此外,中國反制措施兼顧靈活性與底線思維。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對美國採取「對等報復」的簡單策略,而是通過差異化稅率(如農產品15%、工業品10%)和過渡期安排(3月10日前啟運貨物暫免加徵),既避免過度衝擊國內產業鏈,也為中美談判留出空間。這種張弛有度的應對,體現了中國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責任感。當然,也體現中國的大國責任和雍容氣度,更折射美國單邊主義的霸道橫蠻。
美國對華關稅戰的負面效應早在特朗普1.0時期就已凸顯。當時,美國農民便因中國反制措施損失慘重。而且,特朗普1.0對華加徵關稅不僅未能讓美對華貿易逆差降下來,反而推升了美國通脹,並延續到整個拜登總統任期。特朗普2.0,再次對華揮舞關稅大棒,必然形成更強反噬。
加徵關稅不僅無助於解決美國自身的芬太尼濫用問題,反而會推高國內通脹壓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額達6120億美元,佔美國進口總額18%,關稅升級將直接導致美國消費者承擔額外成本。此外,美國農業、製造業等依賴中國市場的行業首當其衝。以大豆為例,2024年其對華出口佔美國總產量35%以上,中國反制措施一旦落地,美國農業州經濟與選情將遭受重創。另據世界銀行預測,若中美全面加徵關稅,兩國貿易成本將上升25%,拖累全球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美國零售聯合會數據顯示,2024年因對華關稅導致的物價上漲已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1200美元。此次加稅若持續,美國通脹壓力或將突破美聯儲調控閾值,加劇經濟「硬着陸」風險。
美加速成「全球公敵」
美國亂舞關稅大棒,將使美國加速成為全球公敵。如果加上特朗普的擴張主義,以及在俄烏衝突中把烏克蘭當「棄子」把歐洲盟友當猴耍的行為,特朗普2.0治下的美國將從西方仰望的「美利堅」變成世界唾棄的「醜陋國」。因此,亂舞關稅大棒只能傷人害己,糾正錯誤政策是唯一出路。若繼續將關稅作為地緣博弈工具,不僅無法解決國內矛盾,還可能誘發更大規模貿易戰。
20世紀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加劇全球經濟大蕭條,而今美國重蹈覆轍,其單邊行動已引發盟友不滿。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對美信任度持續下降,歐盟也因汽車關稅威脅加速推進「戰略自主」。在這場博弈中,中國以精準反制彰顯了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最終會傷及自身。全球化時代的經濟競爭,終究要靠技術創新與制度優勢取勝,而非零和博弈的單邊主義思維。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