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兩會報道前線 機器人大展身手

國家科技實力不斷躍升、尖端科技不斷湧現。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對新事物感知力更強的新聞媒體,也更早地運用起這些高科技。今年,人形機器人陸續「上崗」。江蘇、山東、深圳等地媒體紛紛把人形機器人主持人、人形機器人記者帶到了全國兩會的報道一線,成為別樣的風景。此外,給攝像記者「減負」的「神臂」外骨骼機器人、第一視角攝錄的AI眼鏡等新裝備,都助力媒體人更準確高效地傳播來自全國兩會的聲音,也為兩會現場帶來科技感。\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張帥北京報道
2025深圳市兩會期間,作為深圳廣電記者採訪「搭子」的「夸父」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此次全國兩會期間,它也與深圳廣電記者一同來到北京,走進多個採訪場景,讓記者採編更高效、更輕鬆。站在北京街頭,「夸父」手持麥克風採訪路人,了解他們所關心的兩會議題,令不少民眾大呼「科技感滿滿」。「夸父」是國內首款搭載開源鴻蒙系統的人形機器人,由深圳科技企業樂聚發布,具備實時感知、決策和交互能力。
機器人主持 兩會知識對答如流
江蘇和山東的廣電媒體則首次引入人形機器人作為主持人。其中,江蘇廣電總台的機器人主持「蘇小麥」是由蘇州魔法原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具備高情商和智能交互能力,不僅對全國兩會的基本知識瞭如指掌,能回答各種關於兩會的問題,還能與記者進行幽默互動。同時,江蘇廣電還通過AR技術將「蘇小麥」與虛擬場景結合,帶來全新的報道體驗。
火爆全網的外骨骼機器人這次也來到全國兩會的現場,為攝像記者們「減重」。這款由深圳科技企業肯綮科技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融合了人體工學、動力、電子、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可智能感知人體動作趨勢,通過計算提供精準助力,進一步提高拍攝的穩定性與靈活性。據深圳肯綮科技CEO余運波介紹,該款外骨骼機器人名為A10(A代表arm)按照工業標準打造,未來推出的產品會更側重於民用領域的應用,屆時成本有望降至幾千元人民幣。
余運波表示,上臂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廣泛,一類面向工業界,適用於諸如打螺絲、高舉作業(如刷牆)等場景,相對來說屬於中小眾的工業應用範疇。另一類則歸類為民用領域,涵蓋舉手作業、繪畫、攝影等工作和居家場景。未來的應用範圍有望進一步拓展,例如考慮應用於廚師炒菜、理髮師剪髮等場景。
內置大模型 AI眼鏡知無不言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現場,深圳特區報記者何龍戴着一副特別的眼鏡,「這款AI眼鏡是一個集拍攝、錄音、AI助手於一身的智能穿戴設備。」何龍向大公報記者介紹,雷鳥V3這款眼鏡輕巧便攜,配備的超廣角鏡頭和大光圈,能清晰捕捉會場細節。拍攝照片的同時,還可以同步進行第一視角的視頻錄像,解放雙手,真正實現攝影攝像兩不誤。
何龍表示,這款眼鏡內置了阿里雲通義獨家定製的大模型,支持AI語音助手、百科問題、圖像識別等常見功能。無論是查找資料、記錄要點,還是進行語音翻譯,都能通過簡單的語音指令迅速完成,大大提升了報道的效率和準確性。「有了高科技產品的輔助,完成兩會報道任務更輕鬆,相信會有更多創新產品為媒體行業帶來更多可能。」
兩會期間,記者們利用這些高科技的新裝備,能更全面,及時地記錄會議現場的精彩瞬間和重要發言。這無疑為兩會報道增添了新的視角和活力,也讓新聞傳播更加生動、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