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尋找真包公\胡一峰
在合肥,瞻仰包公祠,對這位傳奇人物有了新認識。原來,小說和戲台上的包公故事大半出於虛構,而這又影響到了包公祠的格局和陳列。正殿的包公坐像儒雅高大,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一側還擺着「龍虎狗」三口鍘刀,且不說四將三鍘全為虛構,從包公等身像來看,老包身高一米六出頭,相貌與其說儒雅,不如說堅韌執拗。
據傳包公祠建於包拯少年讀書之處,祠外之河古時為護城河,現名「包河」。據說包河有兩大特產,一是黑脊大鯽魚,名為「鐵面」,一是有節無絲之藕,諧音「無私」,合稱「鐵面無私」,象徵包公之精神。祠不遠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移葬重修的包公及家人之墓。墓、祠等建築統稱包公園,免費對公眾開放。
包公園居鬧市卻清雅肅靜。早梅數枝,傲然怒放,白鳥幾羽,高潔清麗,一如包公人格。漫步園中,回想包拯一生,年輕時為侍奉父母辭官不就,壯年出仕,輾轉民政司法軍事邊防諸領域,足跡遠至廣東肇慶,多次彈劾朝中權臣、皇親國戚。侍親以孝,許國以忠,待己以誠,處事以正,包公確為儒家理想人格典範。
文學戲曲中的包公與現實中的包公,不論事跡還是長相大有不同,卻都讓人感到真實。記得郭沫若先生論歷史劇創作提出「失事求似」的原則,或可解釋兩個「真包公」。文學包公在精神氣質上延續又強化了現實包公,使其更能表達百姓和文人對鐵面無私「包黑子」的敬仰。此時,加諸包公的具體瑣事是否實有反而不重要了。刀鍘負心漢、揮淚斬侄兒,為受冤流落民間的老太后主持公道,乃至日審陽、夜審陰,這些其實都不是老包幹的,卻又是民意以為該是老包幹或者唯有老包才能幹的。於是,人們在想像中得到替代性滿足。套用一句口號來說:兩個真包公,同樣真精彩。 (行走合肥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