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零距離/人民大會堂傲然盛放杜鵑花

春寒料峭的北京城,人民大會堂內的杜鵑開得正艷,赴會的代表委員們經過花前,總不自覺駐足留影。殿堂裏的賞花人或許不知,他們身側這抹嫣紅,原是穿越千年而來的東方原生花卉,其一身傲骨,蘊含着「勇敢與堅韌」「希望與新生」的千年花語。
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長着500餘種杜鵑,從雪域高原到江南煙雨,從白山黑水到彩雲之南,這抹紅艷總能找到生長的沃土。不爭春時,不擇水土,只待寒意料峭時,以燎原之勢點燃整個季節。這些看似嬌弱的花木總能以驚人韌性扎下根系,這種特性,恰與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發言人婁勤儉在記者會上對中國經濟的研判遙相呼應。
「不可否認,當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婁勤儉談及中國經濟時,大廳的杜鵑正在大理石廊柱間傲然盛放。「世界經濟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國內需求不足」的表述,與窗外尚未回暖的倒春寒形成微妙互文。但正如杜鵑的生存智慧──它的根系能在石縫裏尋找生機,花苞可於殘雪中積蓄力量。發言人給出的答案同樣帶着草木的韌性:「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的十二字,恰似杜鵑越冬時在泥土深處編織的經緯。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而今,當全球經濟版圖迎來新的季風,這叢扎根於東方厚土的杜鵑花正鐫刻新的生長密碼:那些被風雨浸潤的脈絡裏,既有歷久彌新的堅韌,更孕育着破土而出的蓬勃張力。當晨光再次漫過長安街,這些看似嬌柔的花朵又會以昂揚的姿態,迎接新的太陽。這或許就是中國經濟的隱喻:在寒暖交替中沉澱底氣,於風雲變幻裏篤定前行,終將醞釀出下一個絢爛的花期。\大公報記者任芳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