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諫議】科技創新靠人才 人才培養靠教育
鄧 飛 特約評論員
今年兩會,「人工智能」與「教育」成為關注焦點。在會前調查中,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了一項題為「新的一年,你期待年輕人在哪些領域大展拳腳」的調查,共有2,009人參與。結果顯示,53.4%的受訪者期待小學至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突顯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的重要性。這一趨勢表明,社會對於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體系融合的期待正不斷提高,也反映了這兩大議題在未來國家發展中的關鍵地位。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在記者會上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強調教育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他提到我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升至第11位。他又強調要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同時圍繞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意見,促進人盡其能、各展其才。
「科教興國」戰略早在1995年提出,將科技和教育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這一戰略在近年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專門設立章節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去年特首李家超發表的施政報告也對標大國戰略,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三者融合發展。由此可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已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軸。
這一政策方向不僅體現國際競爭的需要,也展現了國家對於未來技術與人才儲備的遠見。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已經將教育與科技的融合視為核心競爭力。例如美國重點推動STEM教育,歐洲則提出「數字化教育行動計劃」,旨在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
儘管教育對培育創科人才至關重要,但中小學創科教育的師資短缺是一大難題,原因在於創科能力強的大學畢業生更傾向於進入創科企業或高校科研部門,而不是到中小學任教。歐美國家也面臨類似挑戰。例如在美國,七成以上理科教師缺乏應聘者;在英國,數學科教師缺額達43%,物理科教師缺額更高達83%。
為應對數理科學類老師不足這一問題,我國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要求每所中小學設立一名「科學副校長」,統籌師資及創科教育,提升學校的科技教育能力。香港不一定要仿效,但也需根據自身情況,尋求有效解決方案。
在香港,為了培訓老師,教育局剛推出一項名為「『智』為學理」的先導計劃,以初中科學科為試點,支援學校將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加強科學科教師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能力。成功申請的學校可獲一筆過10萬元撥款,用於教師培訓、與專業機構合作及開發相關教學資源。教育局亦會總結經驗,通過分享會向學界推廣優秀案例。
消除數碼鴻溝
此外,去年國家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國優計劃」試點,將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納入其中。「國優計劃」旨在培育中小學優秀教師,去年的重點是人工智能及STEM課程。計劃下,兩間香港院校的研究生可以免試到內地任教,反之亦然。此舉有助促進兩地的教育交流,尤其是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和STEM教育課題,同時讓有志從事教育的兩地青年擴寬眼界。
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數碼鴻溝問題。劉結一在新聞發布會提到,全國政協已推動「教育公平百校示範行動,與邊疆地區部分中小學校開展結對幫扶,以數字資源共享、信息化教學裝備和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為重點,助推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在香港,雖然沒有城鄉之距,但教育公平問題仍需關注。縮窄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已經不是僅僅資助清貧學生買平板電腦和資助無線上網這麼簡單,而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學校教育要將最新的科技普及應用。富裕學校和家庭能快速掌握最新科技,而基層學校與學生可能僅應付到基礎需求。例如一些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免費試用的賬號和付費賬號所提供的服務質素有天淵之別。因此,特區政府應考慮成立「數碼過渡辦公室」,協助市民適應科技社會,並解決創科發展下的教育公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