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開發」高效帶動北都區建設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園區、深圳園區發展現況所反映的,不只是發展步伐的差距,更是兩地在開發模式與制度創新的根本差異。北部都會區開發是香港創新變革的新平台、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特區政府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表明繼續優先投入資源來加速北都區建設。這既是對過往「小修小補」式發展的徹底告別,更是向「片區開發」創新模式的戰略靠攏。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突圍戰中,香港需要以「哪吒精神」打破制度枷鎖,用港人幹勁重構政企關係,才能將北都區從規劃藍圖轉化為驅動未來的超級引擎。
面對近年高企的財政赤字和對經濟周期的預測,社會上不乏質疑北都區投資規模的聲音。不過,長期以來香港產業結構單一,以及對創科產業的投入偏弱,經濟轉型空間有待開拓。發展北都區、引入和發展新興與高端產業,能夠投資香港長遠未來。以審慎的態度適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可促進特區政府攜手企業和社會共同投資未來,為香港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
創新的土地開發模式與發債融資相輔相成。北都區開發若可被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必定可成為香港和大灣區發展的超級引擎之一。北都區開發須拋棄香港傳統的「逐塊批地」模式,以創新思維推行「片區開發」模式。這種轉變不是簡單模仿內地的「片區開發」機制,而是一整套制度創新的系統工程。
壓縮開發周期
土地供應方面,河北雄安新區的「片區綜合開發」模式可為北都區開發帶來啟發。特區政府需要通盤考慮整個北都區的土地供應結構和時序,預先規劃片區各類用地比例,提前謀劃個別土地單元的功能布局。建立「北部都會區開發公司」統一進行徵地拆遷和發展基建配套,以「熟地」帶規劃方案出讓土地,可將土地開發周期從常規的8至10年大幅壓縮。
與此同時,參考前海等地「並聯審批」機制,配合壓縮土地供應周期的工作,特區政府可設立「聯合辦公室」,整合土地發展、規劃、基建、環保等部門聯合辦公;並賦予該辦公室一定前線審查權限,對北都區的規劃、收回土地、交通基建等工程的環評、施工許可等法定程序和審批流程整合為「一次性聯合審查」,力爭精簡程序和同步推進。因應新界土地所有權的複雜程度或影響收地流程,可推行「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並允許原居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開發項目,以提高收地效益。在保障土地擁有人權益和保留公眾參與的同時,全力提高「片區開發」的速度。
強化競爭優勢
企業是北都區發展的重要持份者,事實上已有企業與特區政府商討參與「片區開發」和要求預留河套區發展用地。參考內地多個科技園區的「雙總師」制度,特區政府可為北都區,尤其是以創科產業為主的片區設立「首席發展官」,聯合規劃署的總規劃師和建築署的總建築師,統籌創科企業入區的項目可行性和用地與建築等事宜,從項目前期開始政府便靠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同時打造「陽光開發」制度,建立全流程信息公開平台,並可考慮引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專業組織和市民代表組成「三方監督委員會」,確保北都區建設符合各方利益,排除不公情況。
面對稍縱即逝的機遇,留給香港的時間已不多了。香港要打破「小政府」迷思與制度慣性,在「片區開發」中強化競爭優勢,亦要加強制度創新、開創香港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