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情書》魅力不衰之謎
湯禎兆
《情書》的魅力歷久不衰,很大程度與電影以外的因素有關。上映30周年紀念,在不同地區尤其是華人處所似乎掀起更大的回響,實屬一時的跨文化焦點現象。時維1995年,大家要緊記當年的日本遊,仍處於萌芽階段,而北海道的小樽對大部分外國人而言不啻屬化外之地。有趣的是,這種化外之地的想像,其實乃建基於陌生的熟悉感上。表面上好像「不可即」,但對海外觀眾尤其是當年的台灣、香港(同為1996年上映)及韓國(1999年上映)粉絲而言,絕對屬「可望」的「聖地巡禮」目的地。
《情書》中晶瑩剔透的純愛物語,大家心知肚明,不可能在自己土壤製作出來。但現實上它發生的地方,卻人人可到,可隨意任人建構屬於自己的《情書》牽連——此所以在後來的日子中,臉書上有大量的船見坡起伏(一時可媲富士山),又或是天狗山的雪影,以及運河的玻璃風景等,在在填滿了彼此的「純愛」夢境,每個人都可以共同擁有美好的想像,成為各自心目中的藤井樹。
我覺得《情書》的先行,某程度啟發了後來《非誠勿擾》的策略——把《情書》的純愛主題反其道而行,以徵婚(功能人工化)來抗衡純愛(自然無添加);再以由地燃情(小樽)易為覓地造情(北海道道東),引來大量中國人出遊阿寒湖、知床及釧路等地,成為一時的旅遊熱點,甚至置業投資不一而足,其實屬同一邏輯的變形重鑄。
經歷30年,《情書》終由「不可即」卻「可望」,化為各人心目中的「可望可即」記憶燃情物,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