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堂熱話】AI時代 記者的飯碗還能端多久

●在香港代表團駐地,受訪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對機器人記者的互動能力和報道效率印象深刻。 網上圖片
●在香港代表團駐地,受訪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對機器人記者的互動能力和報道效率印象深刻。 網上圖片

  一款手持雲台相機、一個收音麥克風和錄音筆,靠着這樣一套「極簡」的口袋級攝製裝備,西南某省電視台的女記者在大會堂東廣場獨立完成了對一名全國政協委員的採訪,訪問、抓拍、錄製、傳送一氣呵成,「原來這些工作至少需要兩到三人,現在有了『神器』加持,一個人就可以。」她對香港文匯報記者笑言,今年其所在媒體的上會記者精簡了一半,科技要是再發展下去,或許明年自己也不用來了。

  女同行的職場危機感不是空穴來風。環顧本次兩會會場,AI風勁吹:佩戴輕巧的AI眼鏡就能替代肩扛長槍短炮的攝影記者,它清晰捕捉會場細節,並實現攝影、攝像兩不誤;藉助AI大模型,不但能查找資料、記錄文字,還可以設計採訪提綱、撰寫稿件、校對差錯、提煉標題和改寫短視頻文本……甚至,機器人記者也出現了,在香港代表團駐地,它現場舉麥克風採訪代表,通過語音交互、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與代表委員的流暢對話,受訪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對其互動能力和報道效率印象深刻。

  AI價值在擴展人類邊界

  人工智能潮流洶湧,記者的飯碗還能端多久?在會場,老記們享受着AI時代帶來的工作便利,也對這個話題議論紛紛,焦慮者有之,但樂觀者也有不少,認為AI的價值在於擴展人類能力的邊界,而非替代人類。很多記者發現,如果只是「記錄者」,AI的自動化寫作與內容生成功能,幾乎可以「秒殺」一眾記者,且效率更高、邏輯性更強,但AI生成的文稿常出現數據錯位、邏輯斷點等問題,會將不同時間和空間的事捏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雖擅長重組既有信息,卻難辨虛實,更缺乏對現場細節的感知。

  「今天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開幕,AI可以輸出又快又完整的通稿,但還原不了會場真實的氣氛、代表委員們的思辨火花、溫情互動以及內心的使命感。這些機器無法捕捉的細節,恰恰是新聞最動人的部分。」一位資深記者如此表示。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珏 兩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