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通道】中國構建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底座

●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為全國政協委員趙宏、馬建堂、嚴建兵接受採訪。 中新社
●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為全國政協委員趙宏、馬建堂、嚴建兵接受採訪。 中新社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右)接受媒體採訪。中新社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右)接受媒體採訪。中新社

  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類腦智能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充分融合

  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未來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4日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介紹,中國機器人技術飛躍式發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顯著減少,近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載量達到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人形機器人技術迅猛發展。中國還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能夠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對高性能的機器人系統,服務國家的工業和農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任芳頡、郭瀚林 兩會報道

  「人形機器人的形狀像人,自由度非常多,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工具,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喬紅介紹,人形機器人不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也是通用實體人工智能系統的典型代表。喬紅所在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了Q系列人形機器人,構建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核心技術底座通過智能算法對硬件系統不足的補償,通過類腦智能、神經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核心的壁壘。

  「大工廠」會不斷優化機器人

  據了解,2024年2月,由喬紅帶領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形機器人攻關團隊宣布自主研製出了人形機器人設計組裝「大工廠」。它能根據需求,快速、定製化地自動完成硬件AI設計方案和軟件算法選擇,並在高精度環境中快速驗證,大幅縮短研發周期。這就像是一個裝滿了機器人製造知識及原理的大模型,只需要告訴大模型,你希望得到一個怎樣的人形機器人,它便會根據你的需求和使用場景,生成出最佳的設計製造方案。同時在接收海量反饋數據支撐下,「大工廠」會不斷優化機器人。

  下一步考慮機器人系統安全性

  談及機器人技術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喬紅表示,未來機器人系統將面臨國家更大更重要的舞台,不僅需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批量性,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這不僅是市場的需求,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把自動化的穩定性可靠性,把機器人的系統性和類腦智能材料等前沿技術充分融合,成為這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將繼續基於我們的前沿技術積累和人才聚集優勢,為國家夯實核心技術底座,為加速中國建成科技強國奮鬥。」喬紅表示,將繼續服務社會、服務企業,讓先進的技術如同蒲公英的種子播撒到祖國千行百業,與企業家一起形成新質生產力。

  委員通道速遞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

  ●去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50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解決國家糧食安全要藏糧於地、要藏糧於技,我們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也超過了63%,其中離不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

  ●有更多國產的靶向、免疫細胞治療的藥物成功出海,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高端的醫療設備也先後問世,應該說在這一領域我們已經走上了一條由仿到創、由弱到強的康莊大道。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

  ●人口老齡化並非意味着人口紅利消失,隨着全民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提升,老年人仍可繼續創造價值,銀髮經濟需聚焦養老需求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的趨勢,預計到2035年中國銀髮經濟體量將達3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50年至少創造1億就業崗位,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

  ●截至去年底,中國生態環保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340萬人,營業收入也超過了2萬億元,相比十多年前增長了近4倍。隨着我們生態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異常顯著,生態環保產業蓬勃發展也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的重要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主委周嵐

  ●目前為止全國已實施了超過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改造了25萬個老舊小區,讓1億多人因此直接得益,城市更新運營要引入耐心資本,推動市場主體由過去講究快周轉的開發商,轉變為注重居民長期需求挖掘的更新運營商,和所在社區百姓長期共生、共同成長。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任芳頡、郭瀚林